基因库
“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头为叶,身为枝,足为根”。
此二谚语,以树喻人。生动地描绘了全身一体之关系。练武之时,一枝动,百枝摇。而不是局部的活动,肢解掉整体。
“求动中不动,在不动中动”。
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动静参合之修为。要“求”在“动”的时候,有“不动”─静─的成份。而在“不动”─静─的时候,含有“动”的契机。“动”非全“动”,静勿全静之境,是武术锻练时,要求期及的原则。
“一横一竖打天下”。
说明基本拳理的操作,在于水平,与垂直两大方向而已矣。然而,必须明辨的是,“横”易而“竖”难。“竖”才是主操,而“横”为附从。万不可以听顺吾人身体之愿望,弄成了“横”“竖”倒置之关系,终致误谬,而无所成就。
“天下武林是一家”。
强调凡是“武林”同道,均属“一家”。要着重同为“武林”这一技术上之事实,而非强调门派/师承之差异。
入门法
“入了师傅门,处处要留神”。
是提醒学习者,勿以为入了“师傅门”就完全把自己交付给“师傅”,不再思想评估了。“留神”就是要清醒,勿沉迷;凡事要作批判性地接受。
“拳拳到肉,步步生根”。
打“拳”必打到目标处,移“步”之所到处,必用沉劲;也就是落地“生根”的要求。
“五肢归一”。
“五肢”者,两条腿脚,加上两支手臂之外,更必须加上身躯或说是体内之脊椎,二加二加一,为“五肢”。而,“五肢”之运作,又必须“归一”,不是散乱飞舞的妄作。
“打拳不溜腿,到老(终归)冒失鬼”。
告诫“打拳”必先“溜腿”,也就是暖身拉筋,为训练预做准备。倘非如此,则那怕练拳“到老”,也不过是事无先后,行无次第,“冒失”而不踏实之辈。武术,是不可能练得好的。
套路藏
“天下太极是一家”。
这是太极拳的近代言说,旨在求同存异。不论那一家的“太极”,其实都是“太极”。“是一家”人,勿过分的强调差异。
“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头如波浪”起伏回环,是颜面眼光随式引领之意。“手似流星”状其出手之快速与难以预料之攻防。“身如杨柳”强调了最难练习的“身”法,柔顺摇摆。“脚似醉汉”不是酩酊碎乱,而是灵活难料,着现突变之功力。
“象形取义”。
人的强壮,不如野兽。练武之时,常以猛禽恶兽为喻,要求相符相应之操作。然而,必须知道“象形”之动作,不是扮演禽兽,而是“取”其“义”象,以为我用的作用。
“百练(以)走为先”。
可能是健身功法的强调,也可能是八卦掌的提撕。“练”“走”当然重要,为八卦入门之所必修,在武术的筑基之外,也是强身的重要法门。
实战诀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当年打死人”。
颇为流行,而含意偏颇的拳谚。意谓“太极”拳之成功,缓慢;而“形意”拳则见功快速。皮相之论,不足为据。
“拳怕少壮,棍怕老狼”。
“拳”指徒手相搏,年长的武家,难抵“少壮”的武师。“棍”、泛指兵器。指出兵器相搏,虽在“少壮”,也要惧“怕老”经验,而又出手凶狠的师傅。“狼”是狠的意思。南如粤语:“打得好狼”。北如京戏:“你好狼毒也”!也有以为“老狼”是有猎杀经验的年“老”之“狼”。
“拳打不知”。
此谚并非鼓励偷袭。而是指出搏击之时的变化,或是在人察“知”之前,漏击空隙。或是手臂互搭之际,误导对方“知”觉之黏击。
“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如能使人“不”及“招”“架”,则即此“一下”,已可制胜。而如果是有攻有防,你来我往,就需要凡若干“下”,或可胜敌。“十”不是指其次数为“十”,乃是多的意思。
兵器架
“枪扎一点,棍打一片”。
“枪”尖“扎”人,是为“一点”。“棍”以杆“打”,便是“一片”。此谚粗疎,不可尽据。“枪”能“扎”人“一点”之前,必先破人门户,绕圈划弧,非“一点”矣。而“棍”之“打”人,亦有“扎”法,中人亦是“一点”也。
“打人千下,不如一扎”。
枪棍交锋之时,劈“打”之功,不如“扎”刺。“千下”夸其大量,“一扎”又刻意以小量对比。着意强调的是:“打”不如“扎”。
“枪是百兵之王”。
“枪”之形制最简单,就是一根光杆而已。金属“枪”头,以事杀伤。而此“枪”上的“枪”法,动而愈出,丰富无穷。“百兵”中之最锐厉者,莫过于“枪”,为吾中华之所独有。东西洋各国之武术,莫不有“枪”,而徒具“枪”形而已。唯有中国传统武术,独有“枪”法。。
“千金难买一声响”。
兵器搏击,累数千年之进步,到了明朝,已渐成熟。知道相互踫打敲击之拙稚,而技高者绕圈画弧,以制敌械。以故,方我攻敌之时,敌以磕打防御我械,发出踫撞之“一声响”!我立即知其技术低下,胜之必矣,真乃是“千金”难买之喜讯。
内外功
“有拳无功,江湖走不通。有功无拳,江湖走十年”。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打“拳”必须要练“功”。相辅相成,不可斯须离。此谚所谓“江湖走不通”,“江湖走十年”者,都在描绘无能力行“走”江湖“,练“十年”也出不了门的情状。
“拳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
练武除了努力用功之外,也要注意卫生,维护健康。打“拳后”浑“身”是“汗”,毛细孔张开之时,容易感受“风”寒。是故,必须“避风”有如“避箭”一般。
“一天不练”就回了,两天不练就生了,三天不练就没(完)了。
强调功夫不可间断,用“一天”、“两天”、“三天”甚短的耽搁,夸大地描绘其不良之后果。
“学拳容易练拳难”。
“学拳”是“学”之于师,比较“容易”。“练拳”是自己修习,就比较“难”坚持,“难”自省,“难”进步,“难”有成也。
修行路
“内实精神,外示安逸”。
中国传统武术由训练而修养之高目标,绝非嗔目恶颜地示人以厉。反而是“内”在,则“实”其精神;而“外”在“示人”的,是一片“安逸”的姿颜。
“学道者如牛毛,得(成)道者如麟角”。
道家语也。而用于武术,也完全切合。
“拳品如人品”。
李存义语,极具普遍之意义。习“拳”不只是锻练功法,更在于教育吾“人”之“品”格。
“学艺一时,化艺一世”。
“学”是追求,“学”之于师。既“学”之后,必常练习,努力消“化”始克有得。此谚描绘“学艺”是“一时”之事,而“化艺”则是“一世”人终身从事之工作。
地雷区
“他骗你,你骗他”。
今日青年罕能练武,而学武的兴趣驱使之来投师入门。而后只玩套路,不练功夫。自欺欺人,不勘成就。教武的师傅为了招生,为了收入,明知谬误而不能纠正。也就教教套路,互作敷衍。似乎真有门生弟子,成班成校。而实质上互相欺瞒,各取所需。
“传功不传诀”。
“传功”是外貌,程序、套路,尽管“传”授无妨。而守密“不传”的,是如何使此技此法得以进步成功的密“诀”。
“铁嘴武士”。
练武无成,没有真实功夫之辈,往往说“嘴”吹嘘。期以口头的说讲,误导学生与社会,使人以为他有真功夫。能言善道,面不改色之辈,非真“武士”,乃真“铁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习“文”之士有品格,知谦退,不敢自居为“第一”。练“武”之人教育差,文化低。尤其是练而无成,没真本事之辈,开口尽是自我夸饰,人人天下无敌,是故,“无”人“第二”矣。
危亡讯
“只要教,不要改”。
武术风气低落,招收学生不易。学生不能真练,最怕师傅纠正。倘如再三要求,则必避走而不练矣。以故,今日授武,“只要教”,就行了,别管他练得好不好。而如作修“改”,学生就不见了。
“嘴把式”。
“把式”是北地方言,指从事某种技艺的人员。驱车的,叫车“把式”,溜狗的,叫狗“把式”。而练习武术的这门技术,就叫“练把式”、学“把式”。习而有成之人,也叫“把式”匠,大“把式”。至于“嘴把式”,则是贬词。讥人没有真“把式”,只知说动“嘴”皮子,胡吹八谤没出息。
“白天不怕人(你)来看,夜里不怕人(你)来偷”。
是说武林保密之手法,不是不教,不传,而是保留诀要,不使人知。外人以及学生,如果不得要领,无论“白天”/“夜里”,再怎么明“看”/暗“偷”,也休想得其真诀。此风滋长,而武术亡矣。
“抛却黄金,随群撮土”。
武林之不良颓风,不知追求真功真诀─“黄金”,只顾“随”顺“群”众之一般风气来习练,迨如“撮”取沙“土”,永不能得真功夫,而武术之消亡,计日可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