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者的万言书再乱搞下去,中国武术真的

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620/4409824.html

真正的武学系统、武术技击的传承正在不断缩水成为表演和套路乃至某种骗局。中国武术与世界竞技体育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大。中国武术正出现一种“外表上的巨人,内核上的侏儒”的怪圈。

撰文

吾非羊

近日,一则“徐晓冬KO咏春拳丁浩N次”的视频再次让“打假狂人”徐晓冬火遍网络。

上一次,雷公太极的创始人雷雷代表传统武术出战格斗狂人,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这一次丁浩代表咏春上阵,最终也未能为传统武术挽回一点面子。

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传统武术的出路又在何方?

带着这些问题,冰川思想库刊发作家、上海市武术协会会员吾非羊撰写的文章,在给大家讲述当今中国“武林秘闻”的同时,也尝试为中国武术的出路作一番探索。

文章有点长,请诸位耐心阅读。

每天清晨六点半,83岁的上海武坛泰斗严承德走出家门,跨上破自行车,骑到三公里外的复兴公园教拳。

年,15岁的严承德被父亲送到复兴公园学拳,跟老师——中国现代著名武术家褚桂亭先生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和刀剑。67年间,他从未中断练武,在复兴公园度过了少年、青年、壮年,进入了老年。

看着自己的师父褚桂亭离世,师兄弟们也纷纷老去或去世,严老师自己也成了耄耋老人,而徒弟们也进入了五六十岁的年纪。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现状,严老师忧心忡忡:“学武,要花时间,要下功夫,要吃得起这苦。”

“我年纪大了,最大的愿望是在身体状况还可以的情况下,把我从褚老师那里学到的武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想学的人。”严承德最大的愿望,是想徒弟们能把褚桂亭武术的传承基地办起来,一来,大家不用天天在公园练拳,二来,能可持续地发展和传承武术,让武术像复兴公园冬青树上的树叶一样,不断复兴,长盛不衰。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两年前,严承德让两位徒弟去上海某区体育局申请政府扶植,但负责接待的一位领导给他们的答复是:

区里的资金也很困难,体育局对传统武术的工作导向很明确,重点工作是监管气功功法类项目,把几种功法锻炼团体集中起来管理,防止出现危害社会和群众的事件。

其次,要扶植能去参加全国比赛的重点项目以获得名次。

而各种传统武术,在体育局看来就和广场舞一样,广场舞大妈用完的公共场地,传统武术爱好者就去使用,放任自由,自身自灭,体育局没有精力和财力去扶植。

▲海派武术家严承德(右)与徒弟

获得了这个答复后,严老师的愿望,算是暂时破灭了。

中国武术,这个曾对中国人而言,充满了神秘光环和美好向往的竞技精神和格斗美学的载体。撇开影视剧神乎其神的飞檐走壁和万夫莫敌的画面,撇开各种光怪陆离、真真假假的“武术大师”,真正的中国当代武术是究竟个怎样的状态?

现实的答案,是残酷的。

武术,究竟是持久传承还是逐步衰弱,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武术,究竟还能不能打?这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武术,由于不能可持续发展,陷入生存困境,乃至失去格斗功能,而被淘汰出世界竞技格斗之林,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武术从能打变成了不能打

传统武术,除了传承青黄不接,不受重视的问题。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在挑战着武术——当代中国武术的实战性问题。

有武术爱好者曾给我讲述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一位上海郊县的形意拳拳师,曾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地区武术比赛冠军的“某某武术达人”,在一次为家庭琐事引起的肢体冲突中,被他练散打的儿子两个摆拳打倒在地,不堪一击。

无独有偶,上海另一位练习心意六合拳的拳师在一次与社会人士的肢体冲突中,被人打得深度昏迷,医院,鼻青脸肿地躺在了床上。

武术不能打,几乎成了外来拳种,这是拳击格斗乃至一些健身房“肌肉男”对待武术的刻板印象。但是,实际上,武术本来不是这样的,造成武术不能打的原因也是复杂而多元的。

李忠明,原上海市嘉定区武术协会负责人,改革开放后上海武术散打运动最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之一,民国“武圣”孙禄堂的第三代武术传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李忠明与老武术家王禧奎先生在练习

时至今日,李忠明仍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隐匿民间的几位民国武术家的身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教他形意拳的区建奇师父,就是一位身手矫健,深不可测的人。

“区师父是我隔壁邻居,我知道他会打拳,就拜他为师学习武功。后来才知道,区师父是广东人,曾是汪精卫的贴身保镖,解放后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区师父长期隐匿在民间。”李忠明回忆。

这些老一代实战派武术家还包括教李忠明武术散手的孙禄堂弟子王禧奎、武术家孙存周的学生吴茂之、旧上海的职业保镖易子平。

“这些老一代师父们都是会打的,但非常低调。这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历史问题,他们在解放后不适合大规模公开教授武术。”

所幸的是,李忠明老师从这些民国武术家身上学到了他们的武术精华,加上他自己从现代格斗散打中吸收的特长,彼此结合,将传统武术的技击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在一次对抗演练中,60多岁的李忠明用传统武术在5秒内击倒了一名年轻力壮的练习自由搏击的青年。“真正的武术,肯定是能打的。但是,目前武术技击失传的断层正在越来越严重。”李忠明说。

李忠明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武术界组织了一批老一代武术家集体开会研究武术的段位问题和武术的标准化问题,请了通背拳名家杨邦泰去,杨老当时在会场上就抱怨说,如果拳不能打了,还谈什么打拳?”

而通背拳大师杨邦泰先生的徒弟顾鹤云老师说:“后来,我师父在晚上编写拳谱时,心力交瘁突发意外病故,在弥留时一根手指头还指着地上不愿瞑目,看着我们说不出话来,可能这是他老人家放心不下我们这些徒弟和武功传承的问题。”

▲历史上的中国功夫对阵西洋拳术画面:年,蔡龙云在擂台上击败俄国拳师马索洛夫(照片由上海报界摄影记者康正平拍摄)

顾鹤云目前已年近六十岁,目前在为没有青年人愿意吃苦练习凶猛的通背拳而忧愁。

上世纪中叶,上海曾聚集了一批著名的著名武术家,如查拳的王子平,形意拳的褚桂亭,少林拳的蔡龙云,八卦掌的姜容樵、王壮飞,太极拳的傅锺文,心意拳的卢嵩高等,由于特殊时代的原因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这批老一代武术家创造了上海武术的辉煌期。

上海武术的底子可以说是很扎实和丰富的。但是,随着老一辈的去世和历史原因,武术技击的传承在不断缩水。现在,跟随他们学习的第二代也慢慢老去,进入了退休的年龄,而新一辈的没有起来,传统武术格斗的内容不断在打折扣。

其次,武术格斗的发展环境也在变化着。

“在乱世,人人自危,需要武术来自卫。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和法治社会,武术的攻击性势必要减弱,这就造成了武术发展的困惑,大家不喜欢打来打去,这要付出高额的法律和经济的代价。于是,武术界就来强化武术的健身和表演功能,弱化技击功能。所以,当代武术遇到的最大问题,一个是传承问题,一个是实战问题,还有一个是武术的发展环境问题。”一位上海老牌武术专业机构的资深人士表示。

武术的技击正在越来越衰弱,一些拳种变成了纯粹的有氧体操运动或健身舞蹈,或者被一些不会打,但喜欢“吹师门”“吹祖先”“耍嘴炮”的武术爱好者把武术吹成了一种近似于民间传说的故事。而传统武术拳种也从一百多种(据年上海地区统计的数据)衰退为几十种。

但是就在这种武术的低谷期,一些假武术大师却在浑水摸鱼,大行其道。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当代武术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是混乱。

从“水清则无鱼”到“一潭浑水,浑水摸鱼”

这几年趁着“健身热”“中医热”“养生热”“国学热”的东风,传统武术也因这股“混搭的东风”从原先“水清则无鱼”的状态变成了一潭浑水的状态。水一旦浑了,就有人会“浑水摸鱼”。

一首打油诗这样描写:

“当今武林太荒诞,不修真功练秀拳,铺天盖地假把式。大师高人随处见,互相吹捧提名气,一心一意只为钱。私设门派很简单,都是天下第一拳。供个牌位抬门槛,编点材料成家传,身披八卦持佛尘,俨然大仙下凡间。师父自吹徒弟喊,唯有自己是真传,功夫深浅尚不提,为啥练得膝盖残?腹中大球天天转,陶醉胜似抽大烟,神功无敌俯天下,就是不敢战泰拳。”

形象地讽刺当代中国武术的一些现状和一些人,如吹嘘、作假、行骗、花拳绣腿、误人子弟、装神弄鬼等等。

在年四五月份的一场武术界的风波中,北京一位自由搏击教练将一个上过央视节目,将自己包装成的“太极拳大师”的传统武术爱好者暴打。而在另一位自称是“世代武术之家”自创“某某太极”的“大师”,主动挑战这个自由搏击教练,结果当比武开始时,这位“大师”选择了报警。

▲在“打假大师”徐晓冬拳馆,太极通背拳爱好者与MMA爱好者比武,结果被KO

如上海一位几十年练习心意六合拳,练石锁、铁砂掌和散打,在马路停车场教拳的许师父向作者所抱怨的,现在一些武术界的乱象就是一些没有真功夫的人名利双收发大财,而有真功夫的武术家却默默无闻,受苦受穷,不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yg/6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