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文化曾经辉煌过!
两千多年前,剑的普及已经达到了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的程度,铸剑技术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在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的年代,剑是唯一承受众诸子、众百家崇拜的圣物。
老子配着剑,孔子配着剑,墨子配着剑,庄子配着剑,吴起配剑,卫鞅配剑,连那个著名的木匠公输班都配着剑,鸡鸣狗盗之类的游侠走卒就更不用说了。
那个时代传下来一个成语,叫“故剑情深”。
古人用“故剑”来形容糟糠之妻,又用来形容同胞兄弟,同时又用来形容知己朋友。在古人眼里,剑,和妻子、兄弟、朋友一样,绝对是人生的必须。
剑的普及带动了全民性的剑击运动。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真的是“君王好击剑,百姓多带伤”,斗剑成风。
全民性的剑斗风气极大地激起全体社会成员的争强好胜之心,大大激发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冒险精神和牺牲精神,于是,举国上下就排满了全然不惧死,并且一心要找个机会死得其所的人。
春秋战国时代,剑的普及很快塑就了一种划时代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把侠的精神、士的精神、不怕死的精神、不容辱的精神、坚持正义的精神、嫉恶如仇的精神、无私的精神、利他的精神……融入一炉,集人间的正能量和世间大美于一身,把个人荣誉和职业道德置于生命之上,随时随地能够用生命成全信仰和完成使命,把人性升华到了近乎神的高度!
这种精神无法用简短的语言精确地叙述,如果一定要撮要言之,那么,比较贴切的意思应该是“至仁至义、视死如归!”
这种精神自古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冠名,所以表述起来相当困难。
与这种精神比较接近的说法是尚武精神,但是,“尚武”二字无法涵盖这种精神的品质和本质,因为尚武精神处于人性可控的范围之内,而这种精神从很大程度上讲超越了平凡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在写到这一章时,我为本章的标题花费了大量时间。《剑之殇》和下面这个冠名,我足足用了4天时间。
经过近个小时的持续推敲之后,我为本篇标题《剑智商》,并为这种超凡入圣、高山仰止的民族精神冠名为“禘剑精神”!
对于以剑为首的冷兵文化来说,这是一个新名词。启用它,并不是一种新事物需要标新立异,而是一种古老的精神需要名副其实。
禘,在古代指祭祀仪式。从这层意义上讲,禘剑,就是把剑作为一种图腾,对剑表示崇拜。
禘,可拆解为“示”和“帝”。示,看的意思;帝王,凡夫俗子的统治者。禘剑,即对剑怀有敬畏之心。
禘,又可拆解为“礻”和“帝”。神帝,众神之王,引申为至高无上。禘剑,即把剑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器圣物,视剑为保护神、为法器、为护身符、为吉祥物。
——凡此种种,就是在剑上寄托自己的灵魂,努力修行,以期达到超凡入圣的人生正果。
这种解释,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
也许有朋友要问。为什么不沿用“尚武精神”呢?
我的回答如下:
一、“尚武精神”是辛亥革命以后才提出的口号,而“禘剑精神”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二、“尚武精神”提出后,造就的“时尚”是拳术套路和冷兵套路,尤其以拳法套路为主。而“禘剑精神”产生的年代,全社会的时尚是以剑为代表的冷兵。
三、尚武精神孕育的成果是强身健体,而禘剑精神的成果,立足于杀敌和杀身成仁!
四、尚武精神普及和流行后,日本鬼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禘剑精神普及和流行之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未完待续
本文摘录自武术家李紫剑老师未出版的手稿《冷兵教程》。《冷兵教程》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冷兵(剑类)教科书。这本书是一本普世的冷兵教科书,这本书确认的冷兵法则超越自我,超越门派,超越流派、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代——但凡是人,概莫能外!但凡冷兵,概莫能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