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孩子在中国上个兴趣班,居然比德国

01

下个星期,大姜和二姜就要回国看姥姥姥爷了,两人已经按耐不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着要大开吃戒。

所以,这个周末和姥姥的通话基本就是这个句式的:姥姥我要吃XX,嗯,我还要吃XX,嗯对了对了还有XXXX。

感觉他俩对回国的全部想象,除了吃就不剩下什么了:

这两个精力旺盛的混世魔王,这次要回去一个多月。如果天天在家待着,一是太浪费时间,二是我怕他俩把我爸妈累坏了。所以,我早早的就让爸妈开始留意各种暑假兴趣班。

然后,没见过世面的(被德国环境惯坏的)我,就被各种金光闪闪的报价给砸惊了。

武术班:便宜的,一节课,贵的,一星期(三节课)

美术班:多一个月,一个星期三节课

俩娃随便上两个打发时间的兴趣班,一个月的费用就得上万。问题这还是团体课,一对一的,价钱更是几百大元一节课起。让我顿时开始对德国的物价感恩起来。

要知道,目前大姜二姜的课后兴趣班,价格一般是这个风格的:

足球:一周一次,一个月10欧

武术:一周三次,一个月40欧

钢琴:经常在歌剧中伴奏的青年钢琴家一对一,一周一次,一个月90多欧

英语:拥有剑桥英语教学资格症(CELTA)的英国老师上门一对一,15欧元/小时。

陶艺、厨艺、杂耍、手工课等学校下午附带的兴趣班,免费。

感慨万千的我顺便问了下在北京定居的好姐妹,她家大娃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结果却引出了让我更开眼界的数字:

外教陪玩英语:一周一次,充3万能用10个月左右(还是在充xx送xx的结果之下)。

玩乐高:一周一小时,充1万能玩20/30个小时

好姐妹说,再加个美术呀网球呀,每周都得出去2/3千,每月光一个孩子的兴趣班费就得上万。

而且,她还反复强调:我们绝对不属于下大本儿给孩子投资的,这只是一般中产家庭水平,想要高端的,多少钱都花得出去。

所以,她感慨说:多少收入不错的同事,根本不敢要二胎,就是怀了也得打掉,花销实在太大了!就这么一个孩子,为了争取资源,经常是倾全家之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一起贡献,才能将将不落与人后。

这真特么不正常!

因为养娃贵,不敢要二胎,不正常!

养个娃要倾全家之力,连老一辈的棺材本都拿来花,更不正常!

在中国养娃,比在德国养娃贵,非常非常不正常!

02

为啥不正常?

咱们先从经济数据上看看吧:

中国的人均GDP,只有德国的五分之一不到(世界银行年数据),

中国:美元

德国:美元

从平均工资上来看,中国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德国年平均工资的四分之一(年数据):

中国:元

德国:欧元(元)

而这个六万七的年工资,还只是城市人口的平均值,把农村人口算进来的话,又会把数据拉低不少。

比如,年的中国户平均可支配收入,按省份排名如下:

很多内陆人口大省如河南、山西、河北、安徽,一户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才平均不到两万。

而在这些较为不发达的省份,孩子们上个辅导班,价格就便宜了吗?根本不是!

我又采访了一位住在十八线内陆小县城的姐姐,她给我分享了以下数据:

武术课:一年多

数学、语文、英语等课后辅导班:一门一个学期多,一年多

随便再学个美术音乐的,一个月也得几百。一个孩子的课后班,一年加起来最少也得花个一两万。

我能拉仇恨的说一句吗?我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给娃上各种一对一兴趣班的花费,还真不比在中国十八线小县城多。

03

有人会说,德国收入高,可德国税收也高呀,拿到手的可支配钱数并不多。真是这样吗?我们对比以下中德两国的个人所得税划分标准吧:

免税金额:

中国:元/月

德国:欧/月(元)

最高边界税率:

中国:45%8万/月以上

德国:45%2.17万欧/月以上(16.6万元)

所以,收入低的人,在哪都不交税,收入高的人,在哪都交一样高的税。

04

还有人会说,德国是个高福利国家,国家补贴多,所以兴趣班便宜。

可是,国家补贴的是幼儿园、小学,(是的,德国很多州的幼儿园,一岁以上娃是免费上的),这种私人的钢琴、美术、英语、音乐、武术,哪里又有补助?除了那些10欧元一个月的足球俱乐部,可能收到过私人赞助,又有谁专门扶持过其他私人兴趣班呢?

所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都低了发达国家一大截,税也没少交,为什么中国的兴趣班,还是硬生生比德国还要贵这么多呢?

因为在中国,搞教育的,都是披着专业人士伪装的商人。

在中国,从三种人身上,最容易挣钱:被家人给予厚望的孩子,想永葆青春的女人,还有迷信养生的老人。

在中国,也存在着三种智商税:xx名师的补习班,化腐朽为神奇的护肤品,和包治百病的养生产品。

护肤品和养生品就先不说了(其实我也有吐不完的槽,改天有空再聊),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市场现状,就纯粹是一种畸形的存在。

中国人口基数大,竞争激励,家长有着强烈的起跑线焦虑。

十八线县城生活的姐姐,满腔无奈的说:可再贵,也得上呀,别人都在上,你自己家不上,对得起孩子吗?再说了,孩子放学也没地方去,总不能在家一个劲看手机吧。

就是利用这种焦虑和无奈,但凡和教育、孩子沾上一点关系的产业,都敢狮子大开口。

而再高的价钱,也有家长砸锅卖铁愿意付。

再加上没有任何的市场规范措施,就造成了这么一个鱼龙混杂、质量得不到保证、价格却吸血一样高的混乱现状。

这个现状有多混乱,多不正常呢?姐姐给我又举个例子:

有个孩子学了几年笛子,流水一样花钱,结果连基本调子都吹不成,家长疑心之下给孩子换了个老师,结果新老师说孩子的基本手法都根本不对,这几年都白学了。家长一气之下回去找原来老师理论,几番扯皮却没有任何结果。

而这种现象的影响有多深远呢?

大姜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我问过几个钢琴学校,也联系过朋友推荐的国家歌剧院钢琴伴奏师,还打过电话问过一个刚来德国学钢琴的留学生,结果一圈下来,要价最高的,居然是那个没什么教学经验,专业水平最低的中国留学生。

为什么?因为她已经长年习惯了中国的教育市场价格。

05

收入比发达国家少,养孩子却要贵得多,一般人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一起出钱出力,才能供养一个孩子,这绝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严控公款吃喝,天价宴席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而要控制这种漫天要价的教育市场,该需要哪些规范措施呢?

真心希望有能力影响这件事的人,能够早日发现这个问题,并积极地去思考对策。

#

话说,扫一眼世界杯,看着那些俄罗斯、日本、韩国球迷各种花样百出的庆祝助威的招数,深觉身为爱国人士的我,实在是一腔创造力没处使。

然后转念又一想,大家天天吐槽国足,也不想想足球都得从小练起,这种令一般人家望而生畏的价格,也不知道埋没了多少足球天才、多少个朗朗第二。

所以,觉得写得有道理的爱球人士,千万转发哦。

我的力量很渺小,只希望,有更多更有力量的人能看到这些文字。

本文来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bs/9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