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国式育儿,让父母感觉打脸,入坑现场

刘云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8/5798924.html

“这孩子在幼儿园就这样,长大了怎么得了”

“你看隔壁家的小花,你要有她一半就好”

“这孩子一看就适合学理科”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许多孩子的行为特征都是根据对父母的初步印象的反映,孩子在外犯错了,给人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家教”。

那么我的身边具体有哪些经典的反面教材案例呢?

随便给孩子下定义

我身边有个表妹,从小比别人都慢一拍。幼儿园时成绩很差,周围的大人都说,这个孩子一看就不是读书的料。

连她的爸妈都说“以后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我看着表妹小小年纪受伤的眼神,她现在已经上四年级,成绩一如既往的不突出,他的父母已经认定她读不了书,觉得她不适合读书。

有一天,我看她在院子坎坐着发呆,我问她,

“你怎么不去写作业呢”

“写了也没用”

“怎么会没用呢”

“我不适合读书,写作业有什么用?”

我看着她稚嫩的脸,突然摸了摸她的头,温柔的说,“你知道吗,我们县的状元以前在我们班上的倒数第一”。

“啊?这么说,我也有可能咯!”

“那当然”我坚定的对她说。

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定义,他们尚未完全发育好的心智无法辨识这些所谓的“定义”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可能你只是随心的一说,但是却伤害了他们想要改变和努力的心。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不要再让别人的“随意”轻易的定义孩子的未来。

全面发展的周末兴趣、辅导班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于是通过各种途径魔鬼般的“发掘”孩子的兴趣,一周的学习终于迎来了期待的周末,却被安排了更加让人疲倦的兴趣班、辅导班……

早上八点美术班,中午作文班,下午武术班,晚上英语班。有的孩子为了能让家长开心,甚至灌输一种强迫自己喜欢上兴趣班的意志,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懂事”、“聪明”。

孩子回到家后,像极了刚加完班的大人,疲倦、丧失斗志、倒头就睡。有的家长甚至以此进行攀比,我家孩子还报了一个记忆训练班,一个月好几千块钱呢,毕竟咱们做家长的,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

孩子的兴趣不是通过机械的训练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被激发出来的,他们只是普通的孩子。

不要把你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到他们的身上,请还给孩子一个清闲的周末吧。

习惯做孩子的决定者

“这个比赛你要参加吗?”

“不知道,我回去问一下我爸”

“你以后想做艺术家吗?”

“我爸妈希望我以后考公务员”

“你喜欢当护士吗?”

“医院”

……

龙应台说:“中国父母育儿存在一大问题,那就是干预太多、问询太多、包办和代替太多,而放手让孩子去做太少”。

多少家长把孩子的人生“亲身经历”了一次呢?看似为了孩子好,让他平安、宁静的度过,实际上却让他永远失去了自我和选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越是在人生中历史性的时刻,越是需要做果断的决定,打败你的只有犹豫”。

是你的决定,让孩子一直在犹豫。

他犹豫,这样选择是否符合你的心意;渐渐的,他会开始考虑更多人的意思,这些原本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抉择,演变成为了所有人的意愿,优柔寡断没有自主会让孩子在往后的生活中,变成可有可无的角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bs/9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