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说练拳要练出整劲,发力要力从脊发。能不能把这概念化的整劲与脊发放到一起进行一番精准的描述?就此合丰找到了以下佚名和武之魂武之根两位先生的文章各一篇,请大家品读鉴赏。假如有哪位读者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并得出称心满意的结论,则也是一桩乐事。另外:文中分别出现了形意拳与心意拳两个名称,其实,形意拳古称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又称:意拳。天下武术是一家,真的不必起太大的分别心。《中国武术的十三句大实话》这段文字是我年轻时习武的偶像赵道新先生说的,可能有人听着会不舒服,但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你的拳练出整劲了吗?整劲,是练功的一种追求,也是衡量功夫的尺度。前辈们对这个问题有大量精辟的论述,在这里我从肤浅层面谈谈个人体会。首先,从意识上要解决一个短打观念问题。结合打劈拳的实例来说,见一位博友讲:劈拳不能打成推拳。我赞成他的意见。这里不是说推的动作对不对,而是分析为什么许多人把劈拳练成了“推拳”。形意拳是短拳,但一些人把它当作放长击远的拳法来练,尤其注重一拳一脚的招式,喜欢把手臂伸长去击打对方,不善于把周身的动作综合起来运作。什麽是劈拳?劈拳其形似斧。斧在哪里,斧不在手上,或者说手不是斧,整个身体才是斧。而斧子的刃部是从肘尖到手指尖,而不仅仅是手掌。所以打劈拳不能只注意手的动作,要使整个身体形成劈砸出去的动能,作用到斧子刃上。具体讲,劈拳的动作,从“消息全凭后腿蹬”,再借助自身躯干的束展、弹抖,在与对手身体接触形成摩擦力的一刹那,一沉一浮,一激一荡,整个身体既有向前的冲撞劲,又像钢锉、钩杆把对方拔根(俗称起浪劲),再加上腿脚的趟、踩、挂、绊等不同招法,使自身像一个充满动能的铁球,哪里都碰不得。此时,肘尖到手掌这个斧子刃成为全身的锋芒,以劈斫动作,干净利落的砍上一斧,才有劈拳的整劲。否则,只凭一只手臂,难有这种力度。举一反三,崩拳、钻拳、炮拳、横拳都能通过集中全身的能量,形成不同的“形”。形意拳讲究“一动而无不动”,其中就含有这个道理。其次,在形体上要解决好动作协调的问题。懂得了使用整体力量的道理,还要讲究协调。做到手到身到,身到脚到,不能锣齐鼓不齐。还以劈拳为例。用劈拳技击,体现在动作的哪个情节?应是后腿蹬地达到最大力度,身体急速向前冲撞,而趟出的另一只脚尚未落地之时。对照这个最佳打击动作姿势,往往有的人手劈出去了,身体动作滞后,也有的两脚都落稳了,手还在那里发力,甚至手臂做出抖动的样子,则谬矣。形意拳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走起来整齐划一、干净利落。需注意这个特点。第三,在状态上要松弛轻灵。形意拳有句著名的拳谚叫“遇敌好似火烧身”,对这句话有多种解读。我倒觉得也可理解为一种应急反应状态。日常,不留神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烫了一下(如不小心别人的香烟头烫了自己胳膊),什么感觉?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身体做出的应急反应速度难以置信,是常态下难以模仿的。这个实例提示人们,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人有一种快速调动身体内部思维、神经、肌肉、骨骼联动的机能。相反,精神紧张,往往手足无措,甚至失去反应功能。打拳就需要这种状态。身体一接触,激灵一下,惊炸劲就出来了。不仅精神不能紧张,肢体也不能紧张。有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练拳时把拳攥得紧紧的,掌挺得硬硬的,殊不知拳一攥紧,掌一挺劲手臂就僵了,出手速度想快也快不了。我倒愿把绵张拳的握拳方法拿出来,请朋友一试,叫做“前手如捻线,后手如抚琴”,在接触对手身体时即紧,脱离了即松,是短拳手部放松训练的绝妙之法。脚也如此,形意拳的脚心涵空,五指抓地,并非一种常态,脚的摆调不仅要求放松,脚拇指还须轻轻一翘才灵便。蹬后腿时膝盖不能紧张,要向下松沉,像运动员起跑一样,才能把后蹬力传向前面,否则力量就会向上传导,被身体重量消耗掉不少,进身就慢了。最后,告诉年轻朋友,整劲空练不是好办法,要多多通过身体的接触,在应用中学习,才能尽快找到。(二)打拳时如何做到力由脊发?内家拳讲“身备五张弓”!何谓五张弓:“两臂,两腿,带脊柱的弓”!在这几张弓里面,尤其是脊柱这张弓,最难把控。如何可以做到:“力由脊发”呢?大家都知道“翻背劲”非常厉害,这把劲力离不开脊柱的作用。力由胯起,上提腰,下压腿,将劲力对撑发出。要使脊柱发劲,必须首先让其具备发劲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构造非常相似,且同样具备弹性,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弓。打比方讲,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两个端头,那么,我们首先得固定好这两个点的形态,才可以将弓拉开。脊柱这张弓,我们无法借助外力,将弓拉满,那么,我们就利用自身的对撑劲力来达到拉开弓的要求。打个比方,我们将一根竹片置于两手掌之间,然后,两手掌相向用力,则竹片会被撑弯,此时的竹片,也就具备了动能。身体脊柱一样,我们将肩压好,胯持续上顶,迫使脊柱压弯,就如同我们挑重担时,起不来的感觉,腿在蹬,胯在顶,脊柱被压弯,此时的脊柱,也就具备了发力的状态。我们在练拳时,要充分地运动好以上的力学原理,压肩、顶胯,将脊柱压弯。出手时,肩不能松,松了以后,则会出现了劲力上窜的现象,长此以往,头部会产生晕厥的现象,更甚者,会出现脑震荡的迹象。劲力自来水管道中的水流,一个支流堵住了,它会流向其它的方向。劲力也一样,当胯部的劲力,通过腰背,传递到肩的时候,压肩扣肩,劲力自然窜向两手臂。所谓“打人不费力”,并不是不用力,而是充分运用了大筋崩弹所产生的动能,达到发劲的目的。有很多人跟我讲,我年纪偏大了一些,是不是练心意拳不太适合,其实我们的训练体系采用了筋骨发劲,在正确掌握发劲方式以后,可以很轻松完成训练的,根本就不存在吃不消,练不好的说法!反而年龄偏大一些,筋骨更加老道,劲力会更加通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老前辈,老宗师,即使到了残余之年,一样可以一掌将人打飞的道理!以前总是在讲“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很多人把这个归属于练丹田,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丹田本不存在,只是一个假想,如何又能练得了呢,真正需要我们盘练的,是你的大筋,关节,跟内脏,这些的强大,才是你骄傲的本钱。我认为在健身房练肌肉的人是最勤奋的,他们一周不练,肌肉的质感立刻会发生变化,所以每周都得坚持训练,以保持好原有的肌肉质量。练拳,我觉得倒是最省事的,因为大筋一旦练开以后,哪怕吃饭拿筷子,走路散步,都在用着它了,所以功夫到了,你即使五年不去盘练,它都不会退!练拳,就是练回动物的本能,让我们自身在速度、力度、敏感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打实战需要“术”但这些并不需要多,就像老虎、狮子,包括猫、狗,它们的绝招也就三两下,凭借的就是那份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心意拳》讲,灵劲上身天地翻,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一个“灵”。我们在实战中,能够做到单个弓发劲,也可以多个弓一起发劲,甚至还可以几张弓产生合劲,打出一股霸道的劲力,当然这需要手脚,大脊的筋骨跟神经反射的高度结合。“惊起四梢永无惧,灵劲上身天地翻”。(三)关于中国武术的十三句大实话——赵道新第一句近几十年来,中国武术中最大的骗局,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有技击性”。真不知有多少青年入受到了引诱,走入了歧途而不能自拔。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第二句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中国的武术就立刻不显得那么宏大了。国术的修持者们,一旦遇强敌决战,便千篇一律地变成了“拳击+侧踹+抱摔”,甚至变成了村夫打野架。此时此刻,中华民族上千种拳术哪里去了?第三句如果说能够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都含有技击性,那蓝球,游泳,登山等大多数体育运动也都应算作技击术了?第四句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第五句中国人干吗非要追求某种独特怪异的拳术呢?第六句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必须推翻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老人和官僚对各拳派的专横统治;第二座山是把中国武术凌驾于世界格斗术之上,搞宗教式崇拜;第三座山是过分追求安全,不顾观众的情趣。只有把武术在全人类中间“打”个热火朝天,老人才会自动变得谦虚,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们才知道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到底“算老几”。第七句如果没有在全世界范围进行过普查或民意测验,不能说“中国武术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公认”。第八句中国武林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缺陷,一场学术争论很快就会转变成一次人身的攻击和迫害。中国武术的主体已经脱离了技击术、脱离了艺术,脱离了哲学,只存留下了信仰,走进了宗教。第九句(宗教)如果长期萦绕在某种实用的技术之上就会使人像吸毒一样,溟溟蒙蒙地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就会使人在正义和神圣的感觉下去干蠢事。中国武术界的愚忠、保守、浮夸、宗派、排异、国粹主义;武术门派间的内争、相互轻视、勾心斗角,以及令武道内外人士蔑视、厌恶、敢怒不敢言的一切丑陋现象全都与此有关。第十句只有各派拳师,体育专家,医学家,营养师等等与技击有瓜葛的领域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国真正的高手。第十一句青少年、叛道者、创新家……这一群最容易出现拳术英雄的人,也是最脆弱、最没地位的人被一“网”打尽了,变得温顺、圆滑了,其中的宠儿慢慢地也熬成霸业,再进一步压制他的后辈。第十二句如果格斗比赛的形式恰当,选手训练科学,武术是会超过足球而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的热情就等于金钱,通过广告、资助、门票、电视转播等等渠道可积累丰厚的资金,资金反过来又促进武术水平的提高。武术水准提高了会使其明星们更加耀眼,使拳迷们的信仰更容易寄托,更好地享受神秘。第十三句中国武术将不复存在,它只能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罢了。免责声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