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这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经典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敖包相会》,在我国大江南北已流传了近半个世纪。您可曾知道,这部电影的外景就是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拍摄的,那首《敖包相会》就是从这个“天下第一敖包”分传全国乃至全世界的。
(摄影:沈在)
年7月18日清晨,北京中学九年级学生和导师共人,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初中学段阅历课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系列的最后一站——内蒙行。从满洲里国际机场出来,我们就一头扎进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在全体导师、呼伦贝尔民俗专家和当地牧民的带领下,九年级全体同学品尝下马酒、学说蒙古语、学唱蒙古歌、祭祀敖包塔、捡拾牛马粪、举办草原诵诗会,参加篝火狂欢夜,在深入了解蒙古族传承千年的传统部落习俗,和亲身体验返璞归真的纯正牧民生活的缤纷活动中,开启了游学内蒙第一天的辽阔旅程。
(摄影:周端焱)
同学日志摘编
初日感怀
田思远
初至内蒙古,走出航站楼的一刻,便是一股透心的寒意下马威一般的刺在皮肤上。褐色多于翠绿的一片片平原、沙丘上矗立着鳞次栉比的风力发电机,钉子一般从蔚蓝的天空笔直地插入地平线,然而,它没有生机。它机械的一圈圈转动着,似乎无论风云际会抑或是平静而无风的安宁祥和,都无法在其身上留下丝毫的痕迹,也许正是这份造型与自然的格格不入和风吹过后带来的恒久与亘古不变之感为这里平添一份萧瑟,抹去一份生机。远方“草原”与天空的交界处更像是稚嫩儿童找到一片还算不错的涂鸦板,寥寥几笔所勾勒出的图景,偶然间单调却直击人魂魄的笔法在婉转延伸之中给人无意识的肃杀萧瑟之感,仿佛这里应该天生是片战场,而不应该是如此和平而单调的样子。
(摄影:周端焱)
我很好奇,这样一片无论山水,建筑都传达着肃杀与萧瑟之气息的水土哺育了怎样的人,也同样好奇我会与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相遇。
在亲至之前,我对草原的印象来自于《狼图腾》、《马王》等一系列以无边草原为背景的动物小说,也使我在这里捡到许多游离于动物野性与人类人性纠葛之外的纯真草原。
我亲手捡起毫无瑕疵的,被靛蓝色颜料染过的天空,纯而透亮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久久凝视之余也让人目眩神迷,陶醉在“腾格尔”创造的美丽天空之中。这幅美极的画布纵容着无数生灵,奇景在纸上勾勒出痕迹,虽然看似凌乱而无序,但细看那一片片错落有致且被切割得平整规则的云,凝望那画出规矩轨迹的鸟儿,在无序中寻找到有序的美感——这便是草原的天,这天容纳着无数瑰丽景观,并以泼墨的手法留下大片大片恰到好处的色彩。
我亲手捡起翠绿丰茂的,由条条河流款款装点的无垠原野。无论用怎样的词藻形容其俊美都毫不为过,它不似天空中泼墨水彩般的放荡不羁,更像是一笔一笔用心涂抹,叠加起的油画。在大自然的狂风中,油料被一层层的风干和覆盖,最终构成由一抹抹青黄,翠绿,墨绿和土黄色为主色调的图卷,这画卷中的每一笔都仿佛酝酿了一个世纪那般长久,方才能够下笔成画、鬼斧神工。
我亲手捡起炽热的,富有侵略性的草原火烧云。从天际线开始,颜色渐渐由深蓝,转至靛青,在慢慢变成透亮鲜艳的天蓝色,那是在被夜幕笼罩前,这片蓝色天空最后的倔强。在一次次挽留与不舍中,夜幕将渐渐降临,而这时的落日和火烧的通红的云彩仿佛是太阳为天空所留下的绝响——这将是一首肃穆,庄重,值得每一个人严正以待的自然绝唱。太阳从接触到地平线的那一刻便开始不甘的挽留,不惜把云彩烧的通红,把天空染成红、黄、黑、蓝交织的一片奇异景色,这一系列举动都仿佛在试图证明自己的余热仍旧足够照亮天空,试图为即将过去的白日抹去斩钉截铁的句号而画下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可当我们围在篝火前尽情狂欢之后,回首天空,恍然间发现这落日的奇景,其实是为另一幅美丽图画出现所铺垫的深情间奏。
我亲手捡起同窗好友们被染上草原颜色后的自由与洒脱。在太阳还在高悬的时候,在飞鸟还在欢唱的时候,呐喊与热血成为了这幅画面的配乐。虽人声鼎沸,却恰恰融入其中,或许拔河比赛中的那份力量与美的竞逐正是这片草原“腾格尔”所希望看到的美景吧。在黑色慢慢笼罩之时,几团簇拥在一起的篝火为一日的行程画下热情而充满蒙古族风情的句号,在舞蹈与歌唱交织竞逐的狂欢中,恍惚间发现,巴彦呼硕草原的第一日行程已经如指间沙般悄悄溜走。
(摄影:张树宏)
内蒙旅行日志之巴彦呼硕
周琳墨
对于从未去过草原的我而言,草原一直是一个遥远、美丽,而又神圣的存在。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草原的书籍,比如《狼图腾》,所以我更是对草原的野性与草原精神,产生了好奇与向往。所以,在行程开始之前,我就对这次的草原之旅十分期待。
当我来到了草原,我首先便是被这里天地间的辽阔所震撼。作为一个在城市中生活了十几年的人,每天在我眼前的都是高楼与大厦。虽然早已适应了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但在站在草原上,瞭望着无边的绿色时,却感觉到难得的身心舒畅。这里的草原辽阔无边,只看得见一片没有尽头的碧绿,抬头看天,感觉这里的天空也是更加的湛蓝与高远。拿起手机拍照,不用加任何滤镜,就已经是一张无比美丽的作品。同时,也可以看见牛羊在草原上有限的吃着草。远方一个个蒙古包,与穿着特色服饰的人们,更是凸显了这里的民族特色。在草原上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草原上最美的时刻莫过于傍晚,晚霞美的让人震撼:酒红色与橘黄色交织在地平线的上方,从高空渐渐向下,天空的颜色从深蓝色开始渐渐变白,远方的一个个建筑,此时也变成了无数个黑色的影子,被放置在天空这巨大的背景板前方。这种晚霞,更是让人们不舍得天逐渐变暗。在天色终于暗下来的那一刻,晚霞那震撼人心的图景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大概,真正的美景,是会让心灵所记住的。
我认为如果要形容草原,自由与希望是最合适不过的两个词了。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也仿佛挣脱了生活的枷锁,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美好。坐在草地上,早已忘却了世俗,满心只有憧憬与希望。
(摄影:张树宏)
初到内蒙
吕婧彤
年7月18日,第八次阅历课程如约而至。突然想起来出发前一天发小问我:“都是第八次去了,依然和同样的人,会不会觉得有点儿无聊?”我摇摇头,思考着阅历的意义。令人期待的或许不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与广阔无垠的草原,而是与同伴们一起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一碧千里的震撼;令人感动的或许不仅仅有同学间的关心,师生间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依然温暖人心;还有许许多多值得铭记的瞬间,或欣喜或悲伤,掩于岁月都是回忆。
飞机的轰鸣声夹杂着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冲向长空,阳光肆意地倾洒在书本的一角,慵懒得恰到好处。整个飞机几乎都是北中人,但同学们凑在一起却并非吵闹,格外宁静。我坐在最中间,左边同学唰唰的翻书声与右边同学纸笔划过页面的声音显得尤为悦耳,我享受着这样的氛围,也很庆幸能够与你们一起成长。之后的两个小时仿佛转瞬即逝,有人小憩,有人阅览,有人创作,也有人低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声笑语,不亦乐乎。
午饭过后,伴着暖阳与微风,我们来到了巴彦呼硕,"巴彦呼硕"是蒙古语,寓意为富饶的山岗。来到之后,同学们都大为感慨,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做到真正的牛羊相伴,花草相陪,蜂蝶为舞。这里一碧千里却不会让人感觉千篇一律,这里景色震撼却又能让人感到舒服。具有天下第一敖包之称的巴彦呼硕敖包就坐落于此。它俯瞰着河湖,背对着山峰,沾满了蓝天碧水的灵气。《敖包相会》就是在这里拍摄与创作的。也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歌《敖包相会》正是从巴彦呼硕敖包唱遍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们,因为这首歌与巴彦呼硕相识,亲自来到此处与其相认。
晚餐烤全羊过后的篝火晚会也很有气氛,向新良老师“放飞自我”的舞蹈,同学们绕着篝火笑着闹着,脚下走着齐整的蒙舞步伐。我面对着篝火,心里暗暗想着:我们九年级同学与所有老师,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天边那颗红彤彤的落日作为今天的句号,晚安。
(摄影:黄为)
磅礴的力量
贺筱汀
在以往数次的阅历课程中,我最喜欢的一站,是西北。鸣沙山里漫天的黄沙,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自然如此磅礴的力量,也让我第一次,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
本来对从今天启程的草原行没抱多少期待,然而,当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面貌完完整整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才发现,它比起沙漠,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刚刚踏入草原的那一刻起,大面积的色彩就冲进了视线里,浓得化不开。远方,大片大片的绿茵铺满了山丘,入目满是心旷神怡。微风吹过时,草原就像大海一样,“浪花”微卷,草儿如波浪般得舞动。现在虽然正值旱季,可丝毫不影响美景,反而为草原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情:枯黄的草与油绿的草交织在一起,让草原绿得极其富有层次。若是把视线稍稍往上移一点,你会发现,在这无边的绿上面,更有着无边的蓝。草原总是晴空万里、碧空如洗的,在这蔚蓝的背景上,漂浮着几朵悠哉的白云,正如《敕勒歌》所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置身于草原中,人只不过是一个再渺小不过的存在,任你走多远,走多快,你眼前总是蓝和绿的交融,你的头顶,也总会有一朵白云跟随。
从前行走在沙漠里,有时会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源于沙漠的荒芜和死寂。可草原不同,这里不同种类的生命赋予了它活力,自然孕育出的一草一木,都使草原有着浓浓的人情味。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蒙古族的人们了。初到草原时,这些热情好客的人们就为我们提供了下马酒,以庆祝我们的到来。晚上篝火晚会时,一群穿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男女们,载歌载舞,唱着呼麦,奏着马头琴,与我们一起狂欢,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让我们尽可能的融入当地文化。我坚信,只有草原这样的地方,才能有这样的民族。
现在躺在草原的蒙古包里,期待着,在梦里,能再续和草原的情缘。
呼伦贝尔的生命
黄为
“倘若欢喜的人到了远方,漫山遍野都是家乡…”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一望无际的草原已近在眼前。
这里是呼伦贝尔,蓝天,碧草,生机勃勃;自由,亲切,豁然开朗。
神奇的草原自带增加饱和度的滤镜,随手就能拍下如明信片般清晰精美的照片。冷色调的蓝天、绿草配以暖色调的橙红色蒙古包,给人视觉的冲击,彰显着独具草原魅力的和谐。
赏过美景自然少不得品尝草原美食。呼伦贝尔的羊肉远近闻名,不仅因其肉质细腻,更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宰杀方式——掏心法。此法一人可为,不需助手。牧民把羊摁倒,使其仰面肚皮朝天,左手抓住前蹄,右手将胸口处羊毛拔掉方寸露出肉皮,然后用刀在露皮处切开2寸小口,顺手从小口处伸入。手在羊胸腔内抠破胸肌,于脊梁骨处找到大动脉后用中指勾断,羊血全部流进胸腔内。与内地杀羊不同,滴血不见。并且在杀羊之前,要追逐它,让羊跑到浑身热血沸腾,心跳加速,便是宰杀的最好时机,此时羊的血液已经流遍全身,食用起来味道绝美。
此刻,得知自己的盘中餐以如此的宰杀方式而来,你一定惊得目瞪口呆。再回头望向牧歌中悠然自得地漫步着的羊群,原来它们的生活也并不真的无忧无虑。
你会认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个残忍的所在吗?其实不然。游牧民族终生与牛羊打交道,和它们朝夕相处,怎能不心生怜爱之情?可是牧民以此为生,当他们不得不杀死自己精心饲养的牲畜时,“掏心宰羊”是尽快结束它们的生命,使其不必遭受太多痛苦的最好方法。古代蒙古人认为牲畜的灵魂,是随着它们的目光游走的。它们自出生始,脸朝大地,终生寻觅芳草而无法看到苍天,灵魂也无法望向苍天。因此,杀羊时,将它翻过来仰面朝天,使其死时双目望天,这样它们死后,灵魂可以尽早升天超脱。
或许有人说,这样还是很残忍,不管用了怎样的方式,我们毕竟剥夺了它们的生命。这没错,但是,倘若牧民从不杀羊,只是精心地饲养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它们免受狼群的攻击,羊群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嘛?它们的有增无减必然会使整个草原生态危机,令草原透支而不堪重负,寸草不生,最终变得像沙漠一样荒凉,羊群也会因为没有了食物饿死。由此可见,只有人类的智慧才能维系生态平衡,赋予草原长久的生机。
无数的动植物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繁衍生息,优胜劣汰的斗争时刻都在上演。无所不在的人类自然是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停地思考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人类不是草原的统治者,而是草原的守卫者。我们担负着保护一切草原生灵的责任,挥舞着生命的魔杖,让所有生命得以延续,让整个草原生生不息。
(课题采样摄影:高畅)
青山依旧
翟与宁
敖包依然矗立在山巅上,彩旗迎风飞扬,气势恢宏。敖包前的游人许多,其中大都是怀旧的人,来此追溯历史,祈求心愿。我站在敖包前的石阶上,纵览整片草原,一时间怀旧之情激荡在胸膛之中,不觉间仿佛已回到了过去。我看到一队队蒙古骑兵飞驰在草原上,快马扬鞭,征战四方;看到蒙古人在此建起一座座蒙古包,放牧游猎;看到蒙古铁骑踏入中原,成就辉煌王朝……转头间,眼前不过只是一座敖包,彩旗迎风飞扬,气势恢宏,却只是供人凭吊之处,徒增伤感罢了。
不用说区区一百余年的蒙古王朝,就是二百年的大汉王朝,三百年的大唐王朝,也不过都是一缕烟飘散,所余的也只是今人怀古的去处而已。朝代不停更替,唯一不变的只是脚下的这片土地!此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这大好河山,叫人不能不爱啊。
记得托克维尔讲到过两种爱国,一种是本能的热情爱国,一种是出于利益的理智爱国。托克维尔批评本能的爱国心充满激情却不能持久,并非理想的爱国心态。我却深为不信。难道对脚下这片广袤土地的热爱不是一种本能的热爱吗?谁又敢说这不是最富有力量而且永恒不变的呢?
我选择充满热情的,忠于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养的人民。我选择抛弃为利益驱使而忠于某个朝代的爱国心。我选择忠于这片草原,便是将功业交给时间裁决,若是忠于曾经占领草原的某个民族,便注定输给时间。
忠于土地就是爱国之本。永远不变的爱国只可能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次来到敖包面前许愿时,我们说的是:我爱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不会辜负这片土地。
专题采访实录
访问整理:王一(宣传报道组)
被访问人:吴华生(特聘导游)
被访问人简介:
曾经担任校长20余年,曾荣获“内蒙古百名优秀校长”,在退休后,考取导游证,重新开始自己曾经热衷的导游工作。目前已在北京落户,属于“半个北京人”。
采访目的与意图:
1.希望从吴老师的身上,了解到在花甲之岁重新担任导游的理念和精神。
2.近年来内蒙通过与内地的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有效成果。
3.了解内蒙社会民生的一些底层现状——人口的流失,文化的流逝。以及蒙古族古老文化的传承难题。
采访实录:
问题一:您在花甲之年新开始导游生涯的动力是什么?它又赋予了您哪些东西?
吴华生:我年轻时候的生活较为坎坷,曾经经历过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很幸运地度过了难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坚定了自己想做出一些改变的想法。在退休后被邀请到旅行社当副总,积累下了深厚的旅游经验。而后来因旅行社的转行,我也辞去这份工作,凭借着多年的语文功底与好读书的精神,转行为导游,希望能够游历更多的地区,也丰富自己的生活。
问题二:近些年来,内蒙与内地的接触越来越多,也在逐步的吸收经验进行发展,对此您有何见解呢?
吴华生:目前中国总体的教育形式,还是主要追求较高的升学率,这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做法是相近的。但整体而言,还是以老师讲,学生练为中心,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拥有自主学习的意愿。而在我当校长的时候,曾经参与过中学语文整体改革,这是希望“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练习为辅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几年下来,效果较为显著,我校也被评为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这一切都与放权于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