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苗医故里

神话传说时代的苗族医药是在九黎蚩尤、三苗、荆蛮三个不同时期而积累起来的早期苗族医药文化,也称为氏族部落医药文化。中国苗族医药到底是谁发明的?据传,早在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族”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关于“神农尝百草,始创医药”的文化背景,有学者认为,神农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也是苗医学的创始人。“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按摩强身术”、“苗药祖师苗父”、“药王传医方”等早期神话传说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是苗族医药学之源。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由苗巫师、理老、歌师在诗词、古歌中传承下来。苗族医药文化也不例外。

苗医得到有力发展推广,据说是一位叫通慧法师的长老,他为唐朝皇帝治病痊愈,使的苗医苗药闻名于世。

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古称思州)水尾镇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龙鳌河畔鳌山之巅的鳌山寺,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年),其历史比贵州建省还早多年,是贵州境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是唐代佛教传入贵州最早的历史见证。

水尾镇马家寨一带的自然村寨里,当地许多老农还能清楚地讲述唐代鳌山寺里发生的一段精彩典故。

说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身患打“打摆子”(疟疾)的重病,满朝御医无人能治,朝廷只好诏告天下:有能治愈皇帝重疾者,赏赐黄金万两、良田千顷、乌纱帽一顶,远离长安数千里的思州鳌山寺的住持禅师通慧听闻此事,即来到思州城下,揭了皇榜,即由官府人员护送至京城长安。

朝廷见来者是一个边蛮之地的和尚,瞧不上眼,信任不过,为防意外,即令手持兵器的铁甲武士押至玄宗皇帝病榻前,给通慧两种选择:治好皇上的病,即荣华富贵;治不好皇上的病,就只有下油锅!

只见通慧面不改容,缓步趋至玄宗皇帝的病榻前,伸手把了把皇帝的脉,轻声说道:“皇上之疾,并无大碍。”然后,把在鳌山上采下的草药捣烂,往皇帝的静脉上一敷,再和药煎成汤水让皇帝服下,不到三个时辰,奇迹发生了:皇帝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不久,龙体大愈,唐玄宗龙颜大悦,准备为通慧加官进爵,但通慧禅师却婉言谢绝,什么都不要,只求皇帝恩准早日回归思州鳌山寺。这一来,更令玄宗皇帝感动万分,即令发龙凤大轿鸣锣开道护送通慧直至鳌山寺中。李隆基还下诏拨款将鳌山寺扩容改造,建成气势恢宏的主寺,围绕鳌山寺配套建设48座脚庵,遍及今湘黔两省七县市,规定鳌山寺今后一应用度,全由脚庵供奉。从此,鳌山寺及通慧禅师声播九州,名扬宇内。

传在唐代天宝年间,当时著名僧人通慧禅师巡游于此,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他仰望鳌山寻经而上到达将近一千米高的山顶,一路走来已是佛缘缠绵,大彻大悟,觉得这里是最理想的一处佛门圣地,于是他便决定在此修建寺庙。就这样,他在山顶上搭建了几间茅草房,作为临时居所。

通慧禅师精通医术,在此广种药材,化缘乡里,行医于村村寨寨,与当地乡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本来对医术颇有研究的通慧禅师与当地苗族人相处和谐,认识了更多大山里的草药(当地人称之为苗药)也学到了许多当地的民间偏方(苗医)。他对对苗药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通慧所在的鳌山寺位于思州,思州是贵州文化的发源地,由于与中原地区接触较早,加上往来商贾较多,很多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最先在这得到传播,先有思州,再有贵州这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话语。苗医在这里得到正式的推广,通慧为李隆基治病,使得苗医苗药声播九州,名扬宇内,可以说思州也是是苗医故里,苗医苗药是从这里推广出去的。

以上文案来自于整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js/8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