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大刀队厉害吧,29军的武术教官也是

导语

抗日期间打鬼子,“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西北军大刀队在抗战期间可谓立下赫赫汗马功劳。你知道吗?其中还有位武术教官也是雄县人——

文史e家(ID:wenshiyijia)原创,转载务必获取授权。

△大刀

年的长城抗战、年的卢沟桥抗战、年的台儿庄战役,我西北军的大刀砍杀了许多日本鬼子,杀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杀出了抗日的信心和士气。但鲜为人知的是,西北军大刀队聘请了许多来自河北的武术教官,其中有一位教官是雄县(今雄安新区)人姚建华。那么,他有过怎样的传奇故事和人生呢?

大刀杀敌

△身背大刀的西北军

年3月,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8万余众,分别向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长城抗战爆发。

3月9日,日军占领喜峰口,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闻报派兵往援,从遵化到喜峰口余里路程,他们仅用了大半天,全程跑步前进,到达前线天已昏黑,该团官兵即刻投入战斗。

经过激战,第29军虽然顶住了日军两个旅团猛烈的进攻,但在敌人重武器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当时,第29军在喜峰口前线有三个旅、九个团共2万多人,与日军交战的第二天就已伤亡了多人。照着这个伤亡速度,第29军的兵力坚持不了多久。于是,第29军的三位旅长赵登禹、佟泽光和王治邦便集中在一起商议起来。赵登禹旅长觉得己方的装备差、火力弱,有兵无枪,有枪缺弹。而日军的炮火太猛,尤其是重炮火力杀伤巨大,没有坚固工事的喜峰口很难抵挡。照着这样打下去,余下7个团最多也只能撑个五六天。

权衡利弊之后,他们决定以攻为守,发挥西北军近战的优势,发动大规模的白刃战、夜袭战。

3月10日,面对日军主力的总攻,二十九军旅旅长赵登禹令部队伏于峰峦幽僻之处,等敌兵近距战壕数十米时蜂拥而出,与敌白刃相接。

3月11日,组织了夜袭敌营,这次共出动4个团的兵力,战士们每人身背一把闪闪发亮的大刀。部队在牧羊人的带领下,沿着艰险难爬的山间小路,踩着齐膝盖高的积雪,连夜行军几十里,绕到日军后方狼洞子和白台子炮兵阵地。战士们没有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在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中埋伏了30多分钟,一直等到凌晨2点,日本炮兵熟睡后才突然出击。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不少人撞在二十九军勇士们的刀口上。共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其中包括一名炮兵大佐。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枪36挺,飞机一架,还有日军御赐军旗、地图、摄像机等。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不少人半夜被惊醒“大刀队来了,快跑呀”。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此役中用大刀砍杀日军最多的几位留下姓名的英雄是:士兵王元龙半小时内砍杀日军12人;团班长侯万山砍杀日军7人,阵亡后留下一对双胞胎遗孤,被军长宋哲元收养;副营长过家芳在狼洞子附近一寺庙内的日军指挥所内,砍杀日军15人,缴获其兵力分布图一份;旅长赵登禹和副旅长何基沣也亲手操刀砍杀日军多人。

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各报记者也蜂拥而至。记录二十九军的新闻电影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影院上映,电影中每每出现宋哲元的镜头时,观众们都要起立鼓掌。二十九军大刀队因长城抗战而名扬天下。

年夏天的卢沟桥抗战,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又一次远扬天下,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7月8日,第二十九军团,组织了人的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冲入敌阵。刀光闪耀在敌群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刀光中拉开了序幕。据记载,卢沟桥战役中,二十九军37师一名19岁的山东籍士兵陈永,以大刀砍杀日军13人,并生擒1人。

在台儿庄血战中,西北军的大刀发挥了很大威力。“有一人手刃敌兵九人者,也有一人杀死五人者。参战的大刀队,平均每把大刀砍死敌人一个半”。

中国大刀之威震撼日本,当时的日本报纸惊呼:“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此事在当时中国国内的媒体上更是被广泛宣传,深受感染的上海青年音乐家麦新(孙培元)据此写了《大刀进行曲》一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大刀也渐渐成为抗战精神的象征。

△王孝英、沈慧莲手持大刀

后方民众到前线慰问,也对大刀情有独钟。上海妇女慰劳会的代表王孝英、沈慧莲等女士手捧大刀的留影,在当时很是吸引公众的目光。而长途跋涉从广东赶到前线的广东女师学生,更是送了二十九军一大堆新打造的大刀。

雄县拳师

河北雄县民风素以醇厚、勤劳、刚直、勇敢著称。因地理、历史条件关系,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健泱泱”之语,民间武风,亦随历史进展而益盛。明末,民间武术振兴,清末民初,已达鼎盛时期,武林门户林立,武场遍及城乡,武杰标榜八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环境使得雄县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民风民俗习惯。这里的人们自古就养成了勤劳淳朴,尚武崇文,刚毅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如保定市武协副主席说:“这一地区的特点是男不游惰,女不冶容,民风尚武”。

民国时期,流传于雄县的主要有少林、翻子、鹰爪翻子拳、形意、太极、晋子、洪拳、绵掌等八个门派,以开口、孤庄头、李林庄、宫岗、十里铺、常庄、葛各庄等习武者较多。

雄县习武风气异常浓厚,武术活动频繁多样,武术人才辈出。本籍人就有武进士23名,武举人74名。清末至民国初期,涌现出姚建华、国隐东、董宪周、刘士俊、刘成友、高振东、陈子正、刘法孟、刘淑云、刘振武、陈国庆、鲍希勇、刘汝池、徐净波等76名武术家。

姚建华是武林高手,属少林派,雄县鹰爪翻子拳(翻子门鹰爪派)后人之一。他对大洪拳、小洪拳、太极拳也有研究,对蔡、莫、林、李、朱五大家的拳械套路练功方法十分在行,对潭脚、动力拳、群羊棍、刀剑、三节棍也很娴熟。

武术教官

二十九军是西北军冯玉祥的旧部,该军有三个师、一个警卫团(军部卫队团),约4万多人。军长是宋哲元、参谋长是秦德纯,37师长是冯治安,38师长是张自忠,暂编第2师师长是刘汝明,警卫团长是孙玉田,文化教管是郭学尼,武术教官是姚建华。

△宋哲元

宋哲元把武艺最强,身体最壮的士兵编组在一起,组成一支擅长近战的精锐部队:大刀队(手枪队)。该队每一位士兵都背有一把大刀。大刀队的装备是最好的,每个士兵一般都配有一把10发或20发装弹的毛瑟军用手枪(盒子炮、驳壳枪)或者撸子手枪(勃朗宁手枪),配发手枪子弹到发,以及一把适合近战使用的短管骑兵步枪,配发子弹发。除此以外,大刀队士兵还必备一把中国大刀和五六颗手榴弹。二十九军从旅到军的各级军官都控制着一支大刀队,规模从连到团不等,每到战斗胶着或者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这支大刀队便会成为撒手锏。

△撸子手枪

△毛瑟军用手枪

同时,二十九军三个师分别成立了一个军士轮回教导大队,分期分批地调训各团班长、排长、连长。轮回训练由该师长的师长、副师长、参谋长等开会决定每期培训的人数和时间。接受训练之后,受训的队员回本原部队,负责连、排、班和单兵训练的任务。

二十九军每天除了操练步兵操之外,都会加练武术团体操。每天早晨晚上,班长带领全班战士进行体能训练。武术操练方法,以营为单位,武术教官先带领士兵练习四大拳术:大洪拳、小洪拳、太祖拳、少林拳。有了一定武术基础之后,姚建华便教官兵们练习刀术。

从清末义和团运动开始,大刀便已经是民间武者的主要武器了。在中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大刀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打造的武器。重达2公斤左右的大刀,加上劈砍的力量,近战威力很是可观。

二十九军十分重视打造大刀、训练刀术。年1月至于年8月,该军驻兵晋东南时,大刀是用本地出产的镔铁打制,刀的形状脱胎于“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借鉴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刀的形制。

刀术训练是依照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刀法,为了便于缺乏武术功底的青年士兵掌握,姚建华提炼出了最具实战作用的一招“缠头裹脑”。操作要领是:遇敌时,右手单手握刀自然垂于身体右侧,当日军以刺刀突刺时,迅速以刀背在胸前磕开刺刀,顺势将刀从背后绕一周至右上方,而后双手握刀照准对方尽力劈下,力道猛的可以将对方从左肩砍至右胁。此招法将防御与进攻融为一体,不给对方招架之机,为绝杀之技,在战场上屡试不爽。

二十九军大刀和日本刀相比,各有利弊,但其大刀更利于实战。日本刀钢质好,锻造及淬火工艺精良,刀身虽窄但强度很高,刀刃锋利,刀鞘及护手的造型和装饰精美;而二十九军的大刀钢质一般,刀刃宽阔,分量较重,美观不足。虽然二十九军的大刀的技术指标看上去并不出色,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需要诞生的,钢质和工艺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日本刀对它也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还能以自身重量来弥补锋利程度的不足,所以在与日本刀的对战中并不吃亏。

在两军大规模白刃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占很大的优势,因为大刀是刺刀的克星,大刀中国官兵人手一把,而日本军刀仅军官和士官装备,大部分日军士兵都只是端着装有刺刀的步枪。二十九军战士手拿闪光锋利的大刀,甚至光着赤膀冲锋肉搏,那一种拼命决斗的精神,很能在精神上“先声夺人”,使持刺刀的敌人望风披靡。

广东执教

姚建华除了在二十九军任武术教官,还在广东传授过武术。

民国时期,他应南雄县长姚之荣的邀请,在南雄国术研究社(南雄武术研究社,每届有30多位社员)担任过武术教官。在他的教导下,所有的国术社社员均学有所成,都能掌握许多套拳法。20世纪90年代,多位健在的社员虽然已届高龄,但精气神十足,从其表演中可看出其基本功是十分扎实的,对当年所学的拳术依然十分熟练。由此可见,教官姚建华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认真,武术造诣深厚。

姚建华后来又被聘为省立南雄中学教国语拼音兼太极拳教练,离开南雄中学后,又在广州会馆(今埠前街小学)设国术社。在他任私立广仁小学校长期间,一方面教国语,同时在学校开设体育课,推行武术训练。

因为他在广东的时间长,招徒多,特别是在学校开展武术活动较久,所以在这期间,他对广东武术运动的发展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发挥余热

晚年的姚建华的贡献也多,他和有关专家为鹰爪翻子拳命名,并和学生著书介绍该拳术。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全国武术整理挖掘活动。年,由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天津体育学院专家,及河北省武协主席南仆、河北大学教授武淑青组成的保定北调研组来雄县。他们与姚建华等就有关鹰爪翻子拳的定位问题交换了意见。后经充分研究讨论,决定把雄县翻子门鹰爪派正式命名为鹰爪翻子拳。

从年起,姚建华和学生张俊斌(原河北雄县文体局副局长),对鹰爪翻子拳进行挖掘整理,出版了千余幅图解、20万字的《鹰爪翻子拳》一书。

作者

李玉林

编辑

陈晓燕杨镝霏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戴笠亲信沈醉回忆中共叛徒张国焘的军统岁月清末北京如何治理泛滥的娼妓业“养生达人”何应钦的长寿之道

“抗战夫人”“沦陷夫人”和“劫收夫人”

破译“女神”宋美龄的长寿密码

“秋膘”您得这么贴:“姑姑筵”,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都馋这口!

蒋介石三次下野与家族关系

打手、舵手、推手:蒋经国的一生

日本战史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马勇: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日本“太小人”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

请给我一个大大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px/6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