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非遗系列报道岭南古琴与咏春拳奇

06:50古琴与咏春拳“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反应?岭南派古琴艺术,发源于广东新会,流行于珠三角一带,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岭南派古琴艺术风格清和淡雅、温柔醇厚、优雅恬静,其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相关资料显示,岭南古琴艺术真正源头在宋代。南宋末年,随着宋室的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来广东,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如明代南海大沥人邝露、明代新会人陈白沙、明代南海沙贝人陈子升、陈子壮等。重要琴著有《古冈遗谱》《悟雪山琴谱》等。代表琴曲有《玉树临风》《渔樵问答》等。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日显,创始人黄景星屡次科举失败,唯寓琴为乐。晚年客居广州,组织琴社,与友人切磋琴艺。他在年编辑的《悟雪山房琴谱》自序中写道,“余生也晚,适当老成。凋谢之秋,窃取先君子手抄《古冈遗谱》一帙,按而习之,而苦心与手,不能相应也。”黄景星“而苦心与手,不能相应也”的自述,同样道出了古琴这门古雅艺术的传承困惑。追求“心手相应”的技法和心法,成为岭南派古琴历代传人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当代岭南派古琴的代表之一谢导秀,师承一代宗师杨新伦。三十多年来,谢导秀致力于岭南派古琴艺术的研究工作,并传授岭南琴学。曾执教于星海音乐学院的谢东笑,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研究较深,尤其在完善岭南派的琴风和技术上的提高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师承谢东笑的岭南派古琴艺术传承人刘碧红,则在偶然的机会,将佛山本地流行的“咏春拳”技法融入古琴艺术,既继承岭南古琴刚健、爽朗、明快之风,同时蕴含女性独特的柔美。刘碧红年创办“香音斋”,致力于推广中国琴、筝、香传统文化。其演奏音色清丽、柔中带刚、强而不燥;性情直爽、落指干净;情感细腻、注重虚实相应,心手相和。如何演奏好古琴?刘碧红一直苦苦思索。技法,是演奏好古琴的基础关。刘碧红说,初学古琴,用力不当手指还会起泡;用不自然的演奏方式,还会使自己身体受到伤害。习琴几年后,随着学的琴曲越多,认识越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弹的音色不够好,弹一段时间手容易累等,其实是发力点和把控技巧不够等基础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碧红认识了习练咏春拳的雷明辉师傅,而且她发现,咏春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拳种,其短距离发力,与弹奏古琴的指法有些相似。于是,刘碧红登门拜访雷师傅,开启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出生于年的雷明辉,现居澳门,是叶问嫡传弟子何金铭的徒弟。“弹琴讲究技法,但用力不当会受伤,且男性与女性弹琴发力的劲道会不一样,如何发力才能收放自如,才能呈现更好的效果?”刘碧红向雷师傅请教。雷师傅回答:“收放自如要如何做到?你要习惯肌肉在短时间内收紧,一定要先放松,放松不了是没位置去收紧的。譬如有时候你的手肘浮起,你要想象手肘是个支点,如果向前发力要用手肘带后面的力,这样你就容易发力了。”一番点拨让刘碧红恍然大悟:“弹琴可以理解为手指在琴上做运动,须用比较科学自然的方法去运动,才不会让手指受伤,也才会更流畅更容易把控琴曲。因为咏春注重短距离发力,其寸劲的运用也比较独到,这使二者具有某种共同的联系。”如今,随着技艺日臻成熟,刘碧红对于琴心与琴技又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是光有技术就可以把琴曲弹好,同时要去了解古琴文化,因为古琴是比较特别的乐器。”刘碧红认为,古琴是艺术和文化的结合体,不仅要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其文化底蕴。一位在香音斋跟随刘碧红习琴的老学员问老师,习琴几年后,发现技巧是有了,但总觉得缺少什么,感动不了人。刘碧红告诉对方,现在很多人弹琴不追求内在,只是弹出声就算了,这种想法是不行的。且方式不恰当,便学不下去,一旦遇到一些大曲或速度快、运动转换快的曲子就跟不上了,无法继续前行。“须注重琴心而不是琴技,否则弹奏缺少灵魂。”刘碧红说,学琴的初心是修心养性,但不能执着于技巧而忘了本心,“一定要两方面结合,你对琴学有更深的理解,就会更喜欢它,路就会走得更远,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新华社记者:刘宏宇视频来源:佛山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sp/10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