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族武术文化述略

西安回族武术文化述略

苏萌

提要:回族是一个喜爱武术运动的民族,究其因,一是受宗教信仰影响,回族把武术当做“圣行”(逊奈)来遵行,二是明清以降,统治者和地方势力从防范到歧视、压迫回族人民,更促使回族人民不断兴起习武以图自保自卫。

另一方面回族武术也发展和丰富了中华武术文化。西安是历史上回族一个重要聚居地,习武强身是他们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了许多武将和武术家,有些在全国范围还很有影响。本文旨在阐述西安回族的武术文化传统,挖掘武术运动历史,宣扬西安回族对中华武术运动和地区武术运动和文化的贡献。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苑中一枝绚丽多彩的奇葩。长期以来,武术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的喜爱。回族穆斯林自古崇尚武功,以武勇著称于世,回族穆斯林把练武强身当做“逊奈”(圣行),因为先知穆罕默德非常喜爱有武功之人。

另外,回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不受欺压,必须习武以图自保自卫,所以回族人习武成风,有“十个回回,九个会打”之说。回族人民由于有吃苦耐劳的传统本色,因此,在武术上有成就者甚多。同时,回族习武者在传承中华武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甚至独创,从而丰富了中华武术宝库。

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查拳(亦叫教门拳)、弹腿、回回十八肘、回回七势(汤瓶拳)、太极拳、心意六合拳、通备拳等都是回族武术的代表性拳术,而阿里剑、西域鞭、回回刀、六合枪、河州棒等则是回族武术的代表性器械。西安回族有同全国回族一样的武术文化传统,但也有其特点。

西安地区的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先祖尚武的传统。元代,跟随安西王阿难答的军队驻扎在京兆(西安)的回回军人过着“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军事生活。中国统一后,战事结束,回回军人转为定居当地的农民,而武术是他们强身和自卫的手段。这一尚武精神的传统被西安回族人民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而且沿袭至今。

国术大师宝显廷

明清时期,西安地区的回族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据调查,这一时期从江南尤其是南京迁徙来西安做官、从商、定居的回族人很多,这几乎成为今天西安回族的一大来源。谚语曰:“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弹腿是回族拳术之一,据传在唐代由西亚穆斯林传入或为明将戚继光部下之西域穆斯林所创,盛行于清中后期,因其出腿迅速、脆弹劲道,有如弹丸射出故而得名。

因南京回族大批迁徙西安地区,所以当时西安、渭南等地回族也就继承了这一拳术而长期习练。同治元年,陕西爆发回民起义,弹腿即成为义军必练的架子功。起义失败后,一部分西安、渭南回族被左宗棠安插到化平一带(今宁夏泾源),从此,弹腿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并改称“踏脚”。后弹腿又传到上海,著名回族武术家王子平就曾用弹腿的冲扫蹬踢、盖捶披打等招术一举击败俄、英、德等国大力士而名震中外。

咸丰年间,直隶的张天虎学太祖武功(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因和二位兄弟刺杀咸丰帝未成,张天虎遂逃到陕西三原藏身,收回族马黑子、马三宝及杨板雄、高占魁(即鹞子高三,后立高派,今在陕西流传)为徒,马黑子武功高强,培养出了四川回族马振江,马振江祖籍陕西高陵,曾为“四川武士会”会长,为一代武林宗师。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及地方团练武装对回族人民的歧视、压迫、屠杀,为抵御、防身和自卫,西安地区回族更加广泛地习武,武生很多,也出现了许多在清军中服役的兵士。其中获武举人、武进士而为官者亦不少。

如康熙甲子科武举人、兵部候选守备的咸阳马一骏和马一骅兄弟;乾隆二十七年获武举人、翌年又考取武进士、殿试授御前三等侍卫的乌大经,乌官秩从一品,历任广西、甘肃、云南提督,为乾隆时著名将领,曾多次受到乾隆、嘉庆帝的赏赐与接见,并称乌为“真将种也”;嘉庆年武进士、殿试授御前侍卫的乌元功,任贵州黎平营参将、诰授武义都尉;道、咸年间诰授武翼都尉、世袭云骑尉的马瑶琨;武进士、咸同年间曾任西安西门城楼管带的丁殿甲,以擅骑马扔子弹而有名;光绪十四年获武进士的赵花凤,任四川安远营都司、暨五品守备之职;光绪二十年获武进士的白云鹤,任四川茂汶县守备,成都府守营管带;武举人丁鸿钧,亦曾任武职。

西安回族举人孙希文在其文稿中有反映光绪十三年长安县令樊增祥为取士的“观风策”事件,其中叙述西安回族与县、府衙为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生存权利斗争的事实,其中发起人就是西安回族的某位武举人;清同治年间宁夏回民起义金积堡失陷后,起义领袖马化龙之弟马成龙(武举人)1岁的儿子马宗岱被西安籍的蓝翎把总马振元营救而幸免于难。据其后代讲,传说马宗岱习形意拳且武功高强,获取了武进士(武举人),并出版有《形意拳谱》;道光七年,渭南一桩记述回、汉纠纷碑显示,在回族一方的六位立碑人中,就有三位武生。其次在西安的回族伊斯兰碑刻中,捐助、立碑人中武举人及把总、千总、军功、守备、总兵等武职很多,反映了这一时期回族习武而为官者普遍增多。

清末,西安回族民间也涌现出了许多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著名人物。如孙四、安八、马芳、惠爷等。孙四、安八两人某年在民乐园附近做生意,但是这一地区有几个地痞无赖,稍懂些拳术,因此为非作歹,附近经商的生意人终日惶惶不安,都不敢得罪这帮人。孙四、安八商量一番,决定给这些无赖们点警示。一日,当这些地痞又来骚扰时,孙四故意挑起事端,他对安八说:谁让你在这儿摆摊?安八答道:我就在这儿摆摊,你管得着吗?不一会儿,周围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包括这帮地痞。只见两人话不投机,突然,安八拿起了一根捅炉子的粗铁棍,抡圆了直朝孙四头上连敲三下,而孙四则安然无恙。一旁看热闹的地痞们惊呆了,溜走了。

从此后,这帮人再不敢来此骚扰。光绪庚子年阴历七月十三日,在郭签士巷的桃胡巷有设台唱戏之事,附近镖局的北京镖客、回族中的一些人,包括小孩儿也来看热闹。戏正在演出当中,忽然,不知何故,台下的一镖客用手中的烟袋猛打一回族儿童,旁边的回族人看不惯而上前阻拦,然而镖客始终不肯罢休,正在此时,“马牙家”的青年马芳旋即来到现场,一交手即打得镖客们满地滚爬,此事在回坊轰动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由王步云创作的顺口溜《马芳打镖客》。有一年,从宁夏来了一位叫马彪的武林高手,专门想与马芳比武,地点在化觉巷大刘家院子,当两人进入场地后,互相对视不肯交手,原来彼此都被对方英武的仪表和好身段所吸引而不愿互相伤及,最后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西安回族过去大多做生意,一般早上做完生意后,下午就利用空闲时间或早祷(晨礼)之后或傍晚练武,弄棒舞剑,一直到现在,有的人还在坚持着。更有人喜爱武术到不顾一切的地步,平时省吃俭用,甚至很吝啬,但是,在武术上则不惜花血本。像刘庭杰先生,特别喜爱武术,也很爱才,他生活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当他听说河南有位白猿通臂掌、太极长拳专家李翁先生后,就专门将其请到家中,管吃管住,让其传授武艺给自己和孩子们。但当孩子武艺不见长进时,他就把有武功、善钻研的穆子杰介绍推荐给了李翁,穆子杰因此成为白猿通臂掌的六世传人。

回坊著名武术家马恩臣(左一)与回坊名人马子猷、马振武等

在西安回族中,有的人将自己做生意收入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武术中,表现出对武术的执着追求。像辛亥革命后与宝显庭组织过伊斯兰武术队的陈凤彦先生,曾经营饦饦馍、茶铺、面坊生意,收入除生活必需外,其余全部用于武术投资,以至最后破产,但本人从不后悔。另外,陈凤彦还广交武林朋友,教授徒弟众多,在过去的西安武术界很有名气。西安易俗社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苏育民等艺坛名角都曾拜其为师;一些武生演员也都坚持跟陈凤彦学习。

中华武术的百花园中,气功一枝独秀,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西安回族中练气功的亦很多,像孙四、安八的表演则属硬气功。气功以铁彦彪的功夫最深。铁君学习过大红拳、小红拳、粉红拳和查拳等及心意大刀、心意十三联刀、大枪及“十三太保”气功(俗称:老和尚撞钟)、全拍打功及“锤贯双鬓”、“刀臂天门”、“眼眶砸核桃”等硬气功,他犹以“十三太保”气功远近闻名。

演练开始时,铁彦彪做好准备,另一人则拿起四五十斤的锁子石用力从一丈左右的高处撂下,铁君用头去接而安然无恙;“眼眶砸核桃”功则是在双眼处各放置一个核桃,旁边的人用大锤使劲往下砸。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要想练好气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旦有所闪失,后果则不堪设想。因为武术中最艰苦的要算气功了。

著名武术家马凤图

20世纪30年代,铁君已是七旬老翁,民国回族名人、曾任国民党政府驻土耳其大使的王曾善先生在其《长安回城巡礼记》一文中说:“西安回民,无论老幼,多娴武术。于早祷之后,夜夕之暇,齐集寺院,弹脚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其中以铁君彦彪年岁最老,武艺亦最好,七十健翁,仍精神奕奕,膂力过人,而活泼犹如儿童,以故人皆知名,省政府各机关纷聘其为武术教师。”

过去,西安回族中效力于镖局做镖客的亦很多。镖局对武功要求很高,像清末民初开办陕西穆庆镖局的穆长贵因武艺高超而远近闻名。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失败后,西安回族在各方面都受到严重打击,统治者对习武亦加以限制,读书识字者寥若晨星,既有武功,汉文程度又较高者更是屈指可数。武术名家宝显庭(宝鼎)就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他曾到麦加天房朝觐,完成了自己的主命功课,是位哈吉。

回坊著名武术家穆子杰

他每天晨礼之后,先诵古兰,后练武术,数十年不间断。宝是心意拳传人安大庆阿訇的高足,安大庆是“心意大侠”买壮图的徒弟,宝显庭得其真传,在武术界知名度很高,曾去四川三台县打擂台获冠军,在川北地区影响很大。心意拳的鼻祖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岳飞演练的形意拳,后经数代人加以完善和发展,最后由几位伊斯兰教人士接受而发扬光大,遂成为回族人喜爱的一种拳术。

宝显庭为了将这门拳术传下去,遂在四川成立积健武术社,免费收徒传艺,学生多达多人,由积健武术社出版了一本《心意拳谱》,书中有宝显庭演练心意拳的各种架势图片,甚是珍贵,还出版了《内功十三段图说》,对心意拳理论有一定的贡献。

回坊著名武术家马振邦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识之士为了将西安回族习武的志同道合者团结组织起来,开展武术交流,发扬光大武术精粹,遂在清光绪二十七年的乡试武举人、回族实业家冯瑞生和回族知名人士马平甫等的倡议下,由铁彦彪、马云青、马云庆等人组织成立了“西安回民精一健身会”,铁、马、冯等任会长;由宝显庭、陈凤彦组织成立了伊斯兰武术队及少林茶馆,这些组织同时邀请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回族拳师金启恒、马宗林、马仲英和穆长贵、戴永禄、马振武、马恩臣等人任教练,教授青年人练武健身。张士信、郑德顺、王青山等还向群众传授形意拳、少林拳、查拳、红拳、太极拳等。

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回教公会陕西分会成立后即成立了回民国术团,贾光汉任主任,分为三个组开展武术活动,第一组包括大、小皮院、化觉巷、西羊市、北广济街,组长铁彦彪,副组长马希明;第二组包括大、小学习巷,组长陈凤彦,副组长马德良;第三组包括大麦市街、香米园、洒金桥,组长马振武,副组长马恩臣。回坊武术家乌福堂与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西安回族精一健身会还传授现代搏击术。他们平时开展活动,并经常在“主麻”、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庆中和欢迎来宾的大会上进行表演。西安回民精一健身会、伊斯兰武术队的成立为西安回族青少年练武及强身健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也广泛联络了西安回族的武术人才,打破了武术界的派别门户之见,加强了团结。

西安回族中练武成功的人都有很强的吃苦精神,不管是风霜雪寒的三九冬日,还是烈日酷暑的三伏夏季。他们做完生意后,一有空闲,即打拳舞剑,甚至冬天还有光着膀子习练的。如在西安回族中被评为“四大师兄弟”的马恩臣、白云祥、马忠卿、穆子杰就是这样练就成名的。

回坊著名武术家穆子杰

其中,穆子杰练功最勤奋,成就亦最高。穆子杰长着一副练武的好身材,又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有一定的武功之后,遂拜铁彦彪学习气功、长拳,后拜武林高手、“心意大侠”买壮图的弟子安大庆之徒马云青、马振泰为师学习心意六合拳。为求武思开阔,又在知名武术家穆长贵、陈凤彦、戴永康前求教,并在查拳名家的河南郑德顺、河北铁志英处学习,向北派形意拳名家王青山学习,后又得到山西著名的白猿通臂掌专家李翁的真传,成为此拳的六世传人。他涉猎了太极拳、通臂拳、心意拳、查拳等后,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发展了心意六合拳,并得到同行广泛认可,成为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十年代,在陕西省第六届运动会上,穆子杰获得太极拳、心意六合大枪的双料冠军,得到当时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赞誉,并答应与穆子杰推手切磋,后因邵公务繁忙而作罢。其后,穆子杰被选为陕西省代表将出席全国运动会(为报答师傅马云青,将名额让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非常赞赏穆子杰的武艺,并给予高度评价,为此专门题对联:“碑版照四裔,风雷搜百灵”赠之,穆子杰挂在房中以励其志。

回坊武术家马百顺与荷兰学者交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从河南、河北迁来一批回族,其中不乏武艺高强者。如大力士丁全福,是著名武术家王子平之师的良师益友,曾多次获全国武术比赛冠军。年在上海比武中获担力、拉力、握力、举力四项比赛第一,被授予“全国全能大力士”称号,是我国回族武星中的佼佼者。

丁全福为人和善,不以武压人,是习武之人以德为本、“武以观德”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回族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西安回族抗日武术队,冯瑞生任团长,积极开展武术抗日爱国运动,准备以武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解放后,国家大力提倡和开展武术运动,使这项西安回族人民钟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翻开了它崭新的一页。西安回族武术运动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涌现出了一大批武艺高强、名震中华的武林豪杰。像著名回族武术家,通备拳嫡传、原陕西省体委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武术协会主席、西安体育学院武术教授、武学大师马贤达,他五十年代曾获全国短打冠军,八九十年代著书立说,参与多部影视武打设计。

回坊武术家乌福堂

著名武术家、高级武术裁判、陕西省武术队总教练、省地方拳种研究会会长马振邦,是著名形意拳武术家王青山的关门弟子,亦是著名武术家马恩臣的学生,他亦培养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曾连获全国六届武术比赛全能冠军、十届全国全能冠军、两届亚洲锦标赛全能冠军的“武坛王子”赵长军,为马振邦的学生,以地躺拳、枪术、剑术驰名。马振邦、赵长军还涉足影视武打表演及武打设计,留下了精彩的银幕形象,年,马振邦的关门弟子黄大鹏获央视武林大会形意拳擂台争霸赛年度总冠军。他还收授欧美、东南亚地区学生,传播中华武术,使中华武术走向世界。

少年赵长军

五十年代,以西安回族文化馆为辅导中心,曾组织武术队、摔跤队、举重队、篮球队到各地表演、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养了一批人才,如马靖夷年获全国拳击比赛第三名,八一举重队队员金保全获全国青年举重通讯比赛第三名,获第二届全运会国际古典式摔跤第三名。

九十年代,又有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的省武术队马波等一批年轻武英正在茁壮成长。

八十年代初,由武术家穆子杰牵头,有马百顺、刘志贵、穆秉琦、闰延年等拳师组织参与,在原西安回民精一健身会基础上成立了西安回民精一武术馆,广泛开展练武,组织观摩、交流,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穆子杰还专门前往省体委录制了宝贵的武术资料。穆子杰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安分会常委,西安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其事迹被录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日本《武术》杂志以图文形式专门予以大篇幅专题介绍,他多次获省体委“挖掘”、“三献”荣誉,武馆亦多次获馆、站一等奖。

回坊武术家大刀马

其后,精一武术馆在穆子杰的学生、曾任四川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师的刘志贵和穆子杰的儿子、拳师穆秉琦、著名老拳师马百顺等的带领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许多武术比赛好名次。年,在江苏徐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代表陕西的西安回民精一武术馆副馆长闰延年表演的心意六合拳以步履坚定、动作敏捷、抓扑干净利索、飓风飕飕、一丝一扣而赢得评委和参赛队的一致好评,被大会授予最高奖——金狮奖,为陕西和西安回族民间武术争了光。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回族在武术社会办学及教学和研究领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也为西安回族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马贤达创办的中国陕西贤达武术学院、赵长军创办的中国西安赵长军武术学院,马振邦创办的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现更名为陕西红拳研究会),苏克勤创办的武术学校,昝文林在清真寺开办的武术班等。

这些都为西安乃至陕西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现代武术人才,其中赵长军武术学院以其规模大,软、硬件设施较齐全而吸引着省内外的武术学子们,这些学校还经常派队参加全国和省、市比赛,均取得良好成绩,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sp/3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