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仲谋年十九虎踞江东,康熙仅六岁应天受命,贝多芬四岁作曲,葫芦娃出生即降妖。
神童文化提醒您:出名,请趁早!
全球蔓延的神童文化
疫情前,一期英国游学团临时增加了文化交流环节。匆忙中收集完学生们提交的节目清单后,震惊同时浮现在我与负责道具准备的老师脸上。
翌日,汇演如期而至,舞台上的两国学生并未因汇演安排的临时性而慌乱。英国学生带来的钢琴独奏、吉他独奏、多人诗朗诵、啦啦操表演与我方学生的管风琴、武术、民族舞、合唱表演交替进行。出演过程之流畅,有如事先排练过一般精彩卓绝。
尤克里里的跳跃交织着钢琴的轻鸣,汇演在由我方四名学生共同出演的一曲双语版《LemonTree》合唱中落下帷幕,引得全场掌声经久不息。外国师生像看神童般崇拜地望着我们的孩子。校长更是激动地拉着我的手感叹道,中国学生总能为我们带来惊喜!
毕竟,这只是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啊!忆起初中才脱离了在路边玩泥巴的自己,琴棋书画更是样样不通,如今再看眼前小神童们的多才多艺,不禁咋舌。
其实,神童二字并非我们专属,前些时日一经晒出瞬间吸睛无数的课程表,正源于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英国小王子——乔治。
法意外语、宗教哲学、戏剧艺术、计算机、绘画、陶艺、击剑、芭蕾……紧凑的时间规划搭配全面的课程设计,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这十余门课程是为年仅6岁孩童而量身打造的。
出身望族的小乔治在其位,承其重,倒也合乎情理。然而这般传神的课程规划其实并不只针对小王子乔治一人。每年学费高达17,英镑(约16万人民币)的StThomasBattersea是伦敦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这里不但是神童孵化器,更是显达尊贵们的社交圈。
无独有偶,神童文化在美国的发源,由《福布斯》杂志发行人里奇卡尔加德在《大器晚成》一书中给出了答案。由于个人计算机的崛起将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一众青年才俊推向了金字塔尖,于是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刮起了一阵痴迷于年少有成的狂热之风。
对此,菲茨杰拉德曾说过,美国人的人生只有一幕。言外之意,功成名就要趁早,不然再想翻身就难了。
地球常用语言有多种,却在神童文化这一点达成了全球基本共识。
神童文化背后的焦虑
为什么神童文化现象会全球蔓延?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对年少有成的狂热追捧?
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过度追捧神童文化而产生的乱象背后是商业、智商测试及媒体这三股力量的阴阳杂糅。
首先,在商业目的推动下,培训机构先利用同理心,将人生决胜期、出名要趁早等鸡汤向具备了一定财富积累的家长一顿猛灌,一旦有一位家长感念自身童年不易,不能苦了自家孩子,遂将手伸向腰包时,培训机构就会迅速利用家长的攀比心理对各类兴趣培训课程进行包装升级以大搞军备竞赛,以此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踌躇不决的家长,第二杀技——智商测试就此登场。如何对孩子进行评估一贯是教育界共同的难题,而一套标准化的测评体系犹如一棵救命稻草。人们往往最会在专家面前低头,正是官方权威科学论证下的智商测试,无形中成就了神童文化的最大底气,于是大部分家长便认同了智商天生论。既然神童判定有据可循,那咱就天赋不够,兴趣班凑。
面对剩余还在内心挣扎的家长,作者直接引用谷歌的搜索结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神童二字在可知媒体中,出现的频次增加了至少十倍,媒体的渲染让耳濡目染的家长不得不信服。就如《乌合之众》所言,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便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在过度商业化、过度测评运用以及过度媒体渲染三者的共同加持下,本仅是用于宣传神童文化的商业口号成名要趁早,竟被放大成了家长们的集体共识。
在我看来,神童文化在中国的风行还存在着第四层原因:家长自身的焦虑感。
无论是学校教育一碗水端平导致的差异化攀比心理;还是减负后家长对于孩子业余时间管理的无知;抑或社会竞争促使家长对孩子起跑线的恐惧;再或者生活、职场导致的自然压力等,都催生了家长自身的焦虑感。也就是这层焦虑被神童文化钻了空子,让诸多家长将知识改变命运,兴趣成就圈层奉为至理。
既然智商是天生的,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靠后天奋勉,于是千姿百态的兴趣班应运而生。抖擞精神,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助力孩子未来赛道更加宽广的原则,在每位神童的背后,都站着几位饱含浓浓焦虑与淡淡无助,却依然坚挺的拼命三郎。
兴趣堆里爬出的拼命三郎
其实每个焦虑的家长都心知肚明,要想直接找到让孩子一看课表就两眼放光,大喊这就是我的兴趣啊!,继而闻鸡起舞一举成才的兴趣班,其难度不亚于孩子刚出生就会喊妈妈。便只能抱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果人优,我就都有的心态,化身拼命三郎与孩子们的兴趣死磕到底。
神童教育的背后,怎一个躁字了得!那么,在中国打造一位神童,仅是兴趣成本又有多少呢?
就10后新生代而言,不会弹《RiverFlowsInYou(你的心河)》是不好意思出门的,因为钢琴、英语、围棋、书法、绘画、游泳早就成了兴趣班的基础阵容,各式球类、舞蹈、乐器、棋类等待选项更是目不暇接;再如《三十而已》中顾佳卖奢侈品,为孩子换报的马术课,伙同高尔夫、管风琴、国际象棋、小语种语言等一众极为氪金的冷门兴趣也逐渐步入大众视野;而近几年悄然兴起的AI编程、全脑开发、儿童戏剧等黑马兴趣班更是蜂拥而至,一边在家长耳边厮磨着再不报孩子就落伍了,一边疯狂蚕食着全家人的钱包。
在神童文化的熏陶下,真金白眼的兴趣班堆砌出来的人造神童,不但缓解了家长的焦虑,也达成了一定的攀比成就感。毕竟什么都不学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不会快乐,因为他/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想办法才能和别人聊到一块;什么都学的孩子长大后快乐与否不得而知,但肯定会有更多出路。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培养全知全能的神童,拼了!
于是,多少家长取消了各大视频软件的连续包月?多少家长将本该氪在游戏中的氪给了吞金兽?又有多少家长从每季专柜添新衣退化为每纪拼爹爹求砍刀?而最广大的家长们则是选择了节衣缩食,降低日常伙食标准与个人生活品质,只为多省一分钱为家中小神兽多添一项兴趣。
然而,从神兽到神童,掏钱只是敲门砖,因为大多数兴趣的培养仅靠每周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们的日常陪练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陪练的前提是对技能的优先了解,看似买一送一三百大洋每小时的兴趣培训课,实则让家长们心力交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本就呈下降曲线,疲于奔命的终于同小神兽熬完课程,还要着手抵御陪学过程中小神兽们时不时给予的灵魂攻击。
气到胸闷的家长一边吸着氧,一边给自己打气,泛泛而学就很好,不用专精,反正不管你家孩子玩什么,我家孩子都能戳两下,长大后不管什么圈子都能融进去。
选择越多,越难选择。如此焦虑,却又如此痴迷;如此拼命,却依然力不从心,靠兴趣班堆出来的人造神童,真的那么神吗?被推上神坛的兴趣学习就真的多多益善吗?
对此,作者里奇卡尔加德给予了反对意见。美国疾控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在大量的学业压力下,16%的美国高中生考虑过放弃生命,更有13%的学生曾真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另外,《华盛顿邮报》曾统计,70%的美国儿童13岁后就基本脱离了体育活动,只因年幼时过度的专业训练。
年少成名本值得骄傲,但家长对神童文化的过度痴迷以及对孩子兴趣班的过度投资,反而让孩子提前丧失了原有的兴趣,任何超前教育、强化教育只是在过度透支一个人的生长潜力,虽短期有益,但长期未必无害。此时,对神童文化的酌情刹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其实,大可不必过份迷信神童文化下的年少需有成理论。书中提到,脑科学发现,大脑能力的发展,更像是一场赛跑,每个年龄阶段的天赋此消彼长。比如负责大脑决策、规划和冲动管理的前额叶皮层,成熟期是在一个人的25岁左右;大脑中负责联想、知识串联的髓鞘,也是在20岁后才开始全力生长;为什么三四十岁的人会感觉反应变慢的同时却更精明了?是因为大脑突触在进行自我修剪,将前三十年纠缠在一起的神经网络疏通顺畅了。
就如游戏中的天赋技能,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同样拥有天赋树,不同人生阶段伴随着不同的技能特质:
20岁时,认知处理的速度占上风;20-25岁,是学习和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25-35岁,短时记忆能力是最大优势;45-55岁,最擅长社交沟通和对社会的理解;耳顺之年后,对语言艺术的掌控达到了巅峰状态。
所以在作者里奇卡尔加德眼中,人生如赛跑,岁月中积累出的资源与能量,才是成功的轨迹,迎着自己的节奏在人生各阶段做好各阶段天赋领域内的事情就足够了。
那么,在认知并不完全成熟的人生前天中,究竟该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呢?
在我看来,与其通过花式报班包装神童,倒不如在这个阶段帮孩子打好人生地基。起跑线焦虑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性格三观、品行毅力、思维逻辑、主动学习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才是人生赛道最重要的起点,更是生而为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受用终身。
至于兴趣班那些事儿,在质不在量,毕竟兴趣是学不完的。我们要做的是基于孩子本身的兴趣与能力,综合考虑家长的时间与腰包,通过长期坚持一到两项兴趣班,培育孩子爱好成长的同时,保留孩子乐观开朗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塑造孩子敢于长期坚持的能力,跬步千里才能更好地迎接社会利刃。
为什么郎朗会因钢琴结缘吉娜?还不是靠自三岁就开始的每日2小时以上的钢琴苦修。
因此,习惯的培养与人生的积累,远比兴趣班强行催化出的人造神童有价值的多。人生的天赋树更可以被划分为无数个更小的阶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清风自来。
当然,未能趁早出名的青、中、老年人更无需慌张,一如书中展示的天赋树,在不同阶段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天赋优势,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对此,作者给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学会战略性撤退和战略性扎根。多做尝试,了解自身的能力阈值,不适合自身时及时止损果断撤离,适合自身时果断建立起个人雪球优势;第二,保持自我怀疑。个人倾向于将其称之为短板分析,通过不断的三省吾身,尽可能全面的建立个人的SWOT分析模型,即自身的优劣势能;第三,建立空档期。不带任何目的的尝试,多利用刷朋友圈、小视频的时间去多接触一些想过却没有做过的新鲜事物。
如果年轻是一种优势,那么年龄就是关于优势的优势,它能帮你更好地驾驭曾经积累下来的优势。
黄汉叔六十跟刘备,姜尚八十封相,佘太君百岁挂帅,白娘子千岁恋爱。《大器晚成》提醒您,只要不浪费每个阶段的自我天赋,大器,总能成矣。
结语
神童的原意为天赋异禀的儿童。曹冲称象的巧思,未必是培养而生,司马光砸缸的急智,也未必是源于训练。
带有家长功利目的强行安置的人造天赋,不但偏离了神童的本来面貌,更违背了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盲目地加速更是过早的耗尽了孩子的新鲜感与求知欲,反倒提前扼杀了孩子的求学天性,产生的恐怕只能是些伤仲永、江希张。
所以,妄图通过流水线式的海量报班打造冒牌神童,从而突围圈层焦虑的行径是可笑的,更是可怕的。圈层的跨越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代代的接力传承,每一代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试问六百斤的娇躯,却空有一个芭蕾梦,脚指头儿恐怕多少会有些难过。
《大器晚成》并非想彻首彻尾地否定神童文化,只想告诫世人年少成名不是唯一出路,孩子的前半生我们助其习惯养成,孩子的后半生有迹可循。所以,对于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兴趣培养的赛道上,从来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一招制敌,后天成才,同样值得期待。
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兴趣教育,也只会从众变成人。
END.
我是笔炮君,看完文章,好的内容,记得点赞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