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年11月3日讯(记者童小晋)今年三月开始,舞剧《咏春》从深圳出发,前往全国巡演,叫好又“叫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纪念《咏春》第场演出,11月3日,《咏春》百场研讨会在深圳市委大院举行。深圳各领域文艺家、学者齐聚一堂,探寻《咏春》中蕴含的文化创新,以及《咏春》的成功带给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启示。研讨会现场(记者童小晋摄)“令人热泪盈眶”“我看了两遍,还没看够!一次是在广州,一次是在深圳的百场演出。”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李亚威说。她表示,舞剧《咏春》的编排非常巧妙,从道具的使用,到舞台的调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咏春》中蕴含的平民式色彩,包括七十二房客,信息量极大,在看的过程中,也经常让她热泪盈眶。李亚威认为,《咏春》为深圳的文艺创新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深圳市文化馆副馆长、《创业者》编剧戴纪澜认为,《咏春》的表现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韩真、周莉亚两位编导创造性地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运用到了舞台上,符合现当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品位。“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LED大屏幕非常常见的时代,两位编导仍然能够守住初心,使用了相对传统的舞台技术手段,很朴素、很高贵。”戴继澜说。讲述中国人的奋斗故事“《咏春》的成功,是以岭南文化作为依托的。这也是我对《咏春》这个IP的思考。”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林树森说。他表示,没有本土化,也就不可能出现个性化。要从双区驱动的文化战略的角度,思考深圳城市文化个性的打造。除了人才、作品的本土化之外,林树森还建议要重视大型文化活动,以及国内外的大型赛事。“我觉得,讲述大湾区文化,深圳应该是当仁不让的,深圳既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气魄。”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词作家田地说。他表示,舞剧《咏春》的选题非常成功,选择了一个近代史上耳熟能详的故事。他认为,《咏春》讲述的不仅仅是大湾区的故事,更是中国人的奋斗故事,突破了深圳文艺作品原有题材的疆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我们的‘非遗’需要的是唤醒。”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创新研究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陶一说。他表示,《咏春》尤其让他感动的是舞剧中对“非遗”香云纱的运用,是舞剧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他认为,舞台剧具有最大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唤醒每一个观众内心深处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非遗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你唤醒它,激活它,它就能够成为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陶一说。“《咏春》的到来,让深圳的‘服装人’备受鼓舞。”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潘明说。她表示,文化艺术能够为服装赋予精神的价值,服装能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文化和艺术。她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服装能够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