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功夫的黄金年代,是晚清和民国时代。
三大内家拳就是兴盛于这一时期,包括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还有咏春等其他拳种。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起源和集大成者,他们纷纷走向北上广,招收门徒。
而门徒又特别喜欢给自己的门派和师傅脸上贴金,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祖师爷有名气,才能因此挣到饭碗钱。
而武术的来源是民间的武学世家,一点也不花俏,基本功就是力量、速度和技巧。今天笔者就跟大家来聊聊民间功夫。
黄金时代
形意拳的创始人叫姬际可,是明末清初起义军的将领,相传意外得到岳飞的拳谱,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化为形意拳。八卦掌的祖师爷叫董海川,练过很多年的家传功夫,经过指点,把家传的武术升级,命名为八卦掌。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河南的陈家沟人,后来一位叫杨露禅的人将太极拳发扬光大。
在那个年代,练武是一门生意。因为晚清的商业氛围很浓,遍布东亚的贸易网络,潮商、晋商、徽商在码头开设票号,有钱自然就惹得土匪眼红。
为了保护钱财,镖局应运而生。镖局的业务主要是两块,一是给货运当保镖,二是给土豪看家院。这些都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没有功夫是不可能胜任的。
激烈的竞争才有行业的进步,姬际可的徒孙戴龙邦开设镖局,传男不传女,为的是形成商业垄断。那个时候练好武术,相当于现在读了个好的专业,找工作容易。
晚清之后,土匪横向,洋人称霸,京城和各地的王公贵族纷纷请拳师保护家院,市场的需求进一步被放大。拳师们纷纷进入编制,吃着皇粮,既赚钱又有前途。
金钱的魅力吸引无数人加入队伍,拳师受到万人追捧,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当时的行业偶像。
命运转折
晚清处于大时代的转折点,人物和行业最终都要服从于国运。
八国联军侵华,形意拳的代表李存义率弟子击杀落单的洋兵,赢得美名。但杀敌再多,终究还是处于弱势。董海川的弟子程廷华,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单人单刀砍杀落单洋兵,最终被数杆洋枪射杀,含恨而亡。
面对热兵器,功夫还有用吗?时代的列车迎头撞来,武林宗师们都在灵魂拷问自己。
随着晚清的贸易和票号没落,武林产业逐渐崩塌。商业萎靡,没有土豪可以保护,镖局开始转行。
教学成为武林宗师的转型方式,拳师成为拳馆的老师,教学生习武,能领薪水,也能深度参与到社会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宗师们又拿出自己的看家绝学,传授给军队。士兵们将民间武术融合贯通,在战场上杀敌。
另外一种转型方式就是改变目的。曾经的武术以杀人为目的,但是时代变了,武术变成以修养为目的。
拳师孙禄堂跟随师父郭云深练习多年的形意拳,又跟随程廷华学习了八卦掌,晚年还坚持学习太极拳,真正做到融合三家为一炉。孙禄堂的学养很深,哲学和文化甚至比一些文人都高深。
《逝去的武林》里记载:练成拳之后,人的性格就会变得沉稳谦和,心思变得缜密。以前的拳师不识字,可是气质高雅,就是因为内家拳会改变人的心智。
孙禄堂就从这方面着手,把三大内家拳改造成可以养性的体育运动,内化为追求个人的提升。从此之后,练武和修养不再冲突,很适合时代需求,转型是很成功的。
武术的悲剧
民国的武林虽然转型成功,但也留下了严峻的问题,就是武术没有根本性的产业依托。晚清时期,拳师还可以依靠自己的功夫谋生,但是进入民国,一切都变了。
社会环境改变,即便是教拳也不是长久的产业。一旦抗战结束,武术作为整体产业,立刻变成镜花水月。拳师失业了,武术在工业时代丧失了立身之本,武林还能做什么呢?
曾经的三大内家拳,没有自力更生的产业,就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系统的教学也无人问津,各大门派被撕裂成碎片。练武不能当饭吃,谁还会去习武?
除此之外,武术的哲学也被后来套路表演的武术替代,反而把武术演化成表演职业。真正一身好功夫的拳师,却无法将本领传承下去。
后来武术的实战能力急剧下降,因为拳师的打法、练法都不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散落在无数人身上。现在的人都变成了“社畜”,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武术。
如今看到一些老人家在公园免费教拳,他们无非是想把身上的东西传下去,将中国武术精神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