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医院医师 http://m.39.net/pf/a_8740647.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金刚
00:59推开木质的大门,三间平房映入眼帘,院子里摆着各式各样的武术器材,厨房、训练场和字画室一应俱全,这里像是一所学校,也是一个大家庭,故而取名“武术之家”,而创始人牛建就是家长。这里从最初1个学员,到如今的十几个学员,学员队伍不断壮大,而德州的牛建始终坚持免费教学,将爱与武术的种子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间。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习武练武,强身健体,更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更广、更好的出路。”如今,从“武术之家”走出去的孩子多达60余人,或参军或考学,甚至有的获得了“金腰带”。
记者初见牛建,正值他的教学时间,在“武术之家”的训练场,10多个孩子正练习开马式、冲拳等技艺,在整齐洪亮的口号中,每招每式都有板有眼。
休息片刻,牛建也说起了自己招学生的初衷。十年前,作为山东省体工大队的优秀队员,牛建凭借刻苦努力,练就了一身本领,毕业后进入一所学校代课。“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我是习武的,有一位先天性手脚麻痹孩子的母亲找到我,询问能否跟着我学习武术,让孩子能有个锻炼的机会。”牛建回忆起他的第一位学员。
为了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恢复,他决定从最基本的武术动作教起,慢慢激发孩子的潜能。“一开始这个孩子无法完成最基础的动作,但通过一个月的训练,走路时脚尖能够到地面了。”这件事对牛建产生了强烈的触动。
牛建告诉记者,虽然第一个孩子比较特殊,但他所在的村子“留守儿童”很普遍,孩子们基本上没有课余生活。“年轻人多数都出门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他们节假日期间只能呆在家里,或者跑着到处玩,存在安全隐患。”于是,牛建决心成立一个武术团队,利用假期时间无偿教授孩子们武术,把武术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喜欢上武术。
就这样,“武术之家”成立,起初只有八九个孩子,以传授竞技武术为主,包含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
随着公益教学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村里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免费教武术的老师,争着把孩子送来学习,“武术之家”的规模也不断变大,牛建自己出资改造了训练场所,每周末的教学更是成了雷打不动环节。
规模大了,开销自然更多了。“一开始也很拮据,那时候刚上班,每个月工资只有元左右,除了日常购买器械的开销,对于生活条件困难的孩子,每个月再增加块钱的生活费。”尽管很困难,牛建总是想尽各种方法,带给孩子们心灵上的呵护和生活上的帮扶,为他们营造一个“家”的氛围。
“非常感谢我的爱人,那时候也是她给了我坚持下的动力,不管从心理还是资金方面,都给了很大支持。”除了传授武术技艺以外,牛建还特别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组织孩子们去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在家人的支持下,牛建的“武术之家”越办越好。“老师,谢谢您让我学习了武术,丰富了我的生活”“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在牛建的抽屉里,收藏着孩子们数十封来信,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老师的感恩和不舍。“每每看到这些话语,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孩子们有个好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也希望他们带着这种对武术的喜爱越来越出色。”牛建说。
“爱武术更爱教孩子们武术”的声音越来越大,牛建似乎也不满足在院子里教学。“今年开始,我们尝试着走进更多的村子,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事做,进而喜欢武术。”牛建每周的武术教学,成了大家期盼的课程。
如今,“武术之家”的孩子越来越多,传承也一直在延续。十年间,从这里走出了60多个孩子,有的如愿考上了大学,有的光荣地参军入伍,有的赢得了“中国区拳王金腰带”的好成绩。
孩子们取得了好成绩,牛建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