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为至圣先师留下的名言,千年过去仍然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活一世,唯有那些愿意多为他人着想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理解,无论做何事,把握这一原则尤为重要。
说起中国功夫,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的存在,即便现代人对功夫的热衷没有之前那样狂热,可中国功夫代表的“骨气、坚韧”的确是难得的优秀品质,尤其是那些得到过武术真传的人,很多人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就在这群传承者中,一位名叫王保合的功夫大师始终是位另类,对于后人,他只肯传授绝活“三仙归洞”,另一项绝活“锁骨软功”却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肯继续传授的,对于如此选择,王保合有着很深的用意以及不为人知的原因。
当年,生在功夫世家的王保合,祖祖辈辈都是武术传承人,他的祖父还被称为“江湖八大怪”,长久以来,王家人一直都是吴桥杂技的传承者,一家人到了王保合这一代,仅剩他一位男子,毫无疑问,王保合从小就承担着继承祖业的使命。
对于传承者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对家族功夫绝活的传承,当年,王家得以在功夫界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便是令人啧啧称奇的“三仙归洞”与“锁骨软功”。
这两项功夫需要传承者具备的基础并不相同,“三仙归洞”最主要考验的是传承者的障眼法运用,除此之外,手速也是相当重要的,即便与观看者面对面,一波操作也会让人眼花缭乱,由此王保合一度被世人称为“鬼手”。
而“锁骨软功”考验继承者的恰恰是高难度的身体基础,王保合当年是在6岁起就开始了一日不间断的训练,从最初的盘腿、屈身、下腰,到后来的松筋骨,一招一式都需要在天长日久中慢慢练就。
事实上,决定不再传承这门功夫的人恰恰也是王保合,至于其中缘由,有人曾专程询问过这位功夫大师,而王保合给出的答复也很令人信服。
原来,所谓的“缩骨功”需要调整浑身的骨骼结构之后才会逐渐达到收放自如的地步,王保合当年为此吃尽苦头,而且,在他口中,最难忍的还不是皮肉之苦,恰恰是严苛的练功环境,如若不经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如何都不会得到真传。
王保合的童年就是在整日辛苦练功中度过的,据他的回忆,每每严冬腊月,他每天都要踩着冰雪练功,每每烈日酷暑,他每天都要经受暴晒练功,而且,每一次练功都要光着膀子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
外练结束,内练还要继续,每天不同的时间段都要静下心来练习内功心法,让气贯穿肌肤、五脏六腑,如此练就几十年,才能得到金刚不坏之身,王保合就是自幼坚持到现在才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真功夫。
对于王保合而言,成名之后的一件事让他对于家族功夫传承产生了疑问,这也是他对于中华文化如何传承进行的更加有深度的思考。
几十年的练武生涯,原本应该拥有强健体魄的王保合,身体实则有着很多慢性病症,常常会在阴天下雨以及各种极端天气时出现浑身酸痛的情况,严重的时候只能通过吃止痛药才能缓解。
单凭这一点,对于王保合来说,自己曾经遭受的磨难,他再是不肯让后人继续承受,所以连自己的儿子也没能得到他“锁骨软功”的真传。
除此之外,通过对当下中国功夫传承的困境来看,王保合对曾经盛极一时的武艺传承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
在他看来,真正的中国功夫传承应该着重于精神层面,所有的武术形式不过是武术精神不同形式的体现,对于不适合现代人练习的武术形式,不再传承甚至是失传也并不令人感到惋惜。
当年的王保合也曾为了将绝门武功传承下去而招收门徒,只可惜至今为止,他并没有遇见真正有魄力敢于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传承者。
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意识到,“锁骨软功”已经不适合新时代,失传虽是无奈之举,可也是大势所趋。
这样看来,王保合老先生在面对功夫传承问题上,的确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他并没有放弃在武术领域的开拓,也始终致力于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单凭这一点,他就是一位合格的武术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