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时便已识得多个汉字,十岁参加高考。
听起来妥妥的神童一枚,可最终与《伤仲永》的结局无异。
北宋词人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讲述了方仲永天资聪颖,但他的父亲却没有培养他,而是将他作为摇钱树来博取噱头的故事。
在这种情况下,方仲永的早慧渐渐地被虚假的名利所腐蚀,最终泯然众人矣,和普罗大众没什么区别。
河南“神童”张易文便是如此。
“神童”诞生
年的时候,河南商丘的张家出生了一个小女孩。
父亲张民弢和母亲李韩英,都对这个新生命的诞生感到十分地开心。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给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取名为张易文。
易文,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这也寄托了夫妇二人对女儿的期盼和希望。都希望这个孩子可以认真读书,学习文化知识,最终出人头地。
时间过得很快,张易文很快就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此时她也到了入学年龄,是时候将她送到幼儿园中读书了。
张民弢将张易文送往了当地的一所幼儿园就读。
但很快,张民弢就对幼儿园中的教学感到不满了。
张民弢认为,张易文到幼儿园中只是一味玩耍,并没有学习到任何知识。并且张易文在幼儿园中呆着的时间越长,她就更加地贪玩,这不利于她之后的教育。
更甚之,张民弢还和幼儿园的校长、老师们理论。他固执地认为,幼儿园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甚至耽误了张易文。
他觉得幼儿园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之上,而不是每天让老师们带着小孩子做游戏。
此时的张易文只有4岁。
不能否认幼儿时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而言,塑造人格、提升自我认知等等才是第一要紧事。
这些方面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一生打下根基,做学问乃至任何事也得学会先做人。
张民弢从事教育行业,自诩自己的教育模式才是最科学可取的。
他不顾张易文的想法和老师们的劝告,便把张易文从幼儿园中接回家自己教育了。
张民弢并没有外出上班工作,而是在自己的家中开办一个私人培训机构,接收各类没有去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儿童们就读。
而张民弢的妻子也选择在这个培训机构中协助张民弢,做类似于助教的工作。
在还没去幼儿园之前,张民弢便带着张易文看书识字,命其名曰是培养孩子,让她提前接受教育。
张易文确实聪明伶俐,她识字也早。
在张民弢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下,她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四岁不到便已经识了多个汉字。
张民弢见张易文有这样的才能和天赋,自然是欣喜万分。
在此条件下,张民弢更加地得意了,他下定决心不再送张易文到公立学校上学,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是把张易文留在自己的培训机构中学习,由他自己和妻子教导张易文。
从这一天起,年幼的张易文便和童年说了再见。她的生活只剩下了无尽的学习,她的身上也背负着张民弢夫妇畸形的期盼。
在培训班中,张易文接受着张民弢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再到后来,张民弢甚至还给张易文聘请来了一些专门学科的辅导老师,并且给她设立一个专门学习的房间,供她一人使用。
张易文不到五岁时,便开始进行课程学习。在一年时间内,她就学完了小学课程。这个教学的任务往往由张民弢主导,偶尔由妻子李韩英教授课程。
夫妻俩为了让张易文尽快参加高考,会定期对张易文进行测试性考试,张民弢布置测试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数,而是让张易文了解自己进步与否。
所谓“素质教育”
张民弢认为自己给张易文提供的是素质教育,但同时却也不否认,自己对张易文的种种做法也是在迎合应试教育的模式。
张民弢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但他最终却只有大专学历。
或许是出于自尊心、虚荣心作祟,对外宣称自己已经读到了博士学位。在被揭穿后,许多人因此都对他嘲弄和打趣。
张民弢把被嘲笑归咎到自己的大专文凭上。
他大抵是认为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因此也归因到应试教育这一源头上。
但他人对他的嘲笑是因为其弄虚作假,学历歧视固然存在,但如若他坦诚做人,没有人有资格对他的学历指指点点。
张民弢是个极度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又否定现在的教育模式,认为现今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方式,并不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但他另一方面又要给张易文提供超前的知识教育,只为了让张易文尽早高考并且考上大学。
张易文一天需要上7节课,一节课大致是40分钟。如果她在学习中感到疲累了,张民弢夫妻也会允许她休息,或者去玩耍。
除却学习,张民弢夫妻也让张易文学习了武术、乐器等等特长,似乎是想让张易文得到全面发展。
在学习和兴趣学习之余,张易文平时也会在家中进行一些劳动教育。根据张民弢的说法,他会引导和教育张易文,从劳动中得到教育和学习。
不仅如此,张民弢还提到,等张易文再长大些,可以让她帮忙做家务和打扫办公室之类的。这些教育在适龄青少年上完全没问题,但是张易文此时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儿童。
在有人询问张易文是否是所谓“神童”的时候,张民弢却对此否认了。
他觉得张易文小小年纪有如此成就,有一部分原因是天赋问题,但更多的要归功于他的教育方式。
张民弢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可谓是沾沾自喜。他的家中没有电视、游戏机之类的娱乐消遣,这使得张易文只得全神贯注地投身于学习中。
也正是这种时间安排,张易文每一天都很“充实”。父亲张民弢时常让张易文“每日三省吾身”,是否浪费时间在无用的思考上?是否浪费时间在玩游戏上?是否浪费时间在多余的交流沟通上?
如果张易文有所迟疑或者是承认了,那么她明天就要改正;如果张易文否认了,那么她今天就是有意义并且充实的,明天仍需保持。
张民弢对女儿如此严苛的原因也有着许多的理由。
第一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供养张易文按部就班地读到博士学位。
同时张家也需要张易文尽快就业,为家中减轻负担。
第二是因为张民弢认为,当今社会学历歧视严重,没有读到博士学位便算不上有用之人。
但张易文按正常的速度读到博士学位也年近而立,到了成家立业之时了。张易文是个女孩子,如果读到博士就嫁人便是一事无成了。
所以张民弢希望张易文尽快读到博士。
第三也是因为张民弢自己有着“博士梦”和心有不甘。他自己只是本科学历,但对外却谎称自己有博士学历。
不难看出,张民弢对于学历和博士学位诸如此类的事情,执念非常地深,并且将这份执念映射到了张易文的身上。
张民弢说,他曾经也是“规规矩矩”地接受了应试教育,但他最终只是在某个普通本科就读,而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他后来的发展毫无裨益。
因此,张民弢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张易文,再步自己的后尘。
他甚至大放厥词道:“应试教育下我们学习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东西,但我们实际需要的东西应试教育又无法提供给我们。”
基于此,张民弢对张易文实行了他所谓的素质教育。但这冠冕堂皇的素质教育,只是一个被包装的残次品,实际上只是黄粱一梦。现实是真实而残酷的。
“伤易文”
张易文能够在四岁的时候就认识两千个汉字,这也不难看出,她是有天赋的。
换而言之,如果张易文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假以时日,必定是个优秀的孩子。
在接受张民弢“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后,张易文在九岁时就已经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
在完成高中课程后没多久,张民弢便为张易文报名了高考。
年的6月,张民弢带着张易文到了商丘第二高级中学的考点。父女俩在学校门前合影,看起来只是一对过路的普通父女罢了。
如果他们身上,没有穿着张民弢开设的培训机构的广告t恤的话,谁也想不出来张易文是来这里参加高考的。
这对奇怪的父女,自然是引起了其他家长的注意。但有旁人前往交谈时,张民弢几乎是欣喜万分。
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的女儿张易文九岁就参加高考的事迹,还让张易文高举着自己的高考准考证作为佐证。
这番举动自然也引起了当地媒体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