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股否定中国传统武术的风
近年来武林刮起一股批判中国传统武术的风。摘其要者如下:“古今流派开口功夫闭口学问,究其实一个个一代代均是自欺欺人!”(见〈武魂)年第3期,李紫剑(武术纵横谈》)“理论指导实践毕竟是高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还要学习易理、阴阳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但:(打断我的话)那尽是空头理论。如果真想那么多不早被人家揍扁了!”(见《武林〉年第9期,佚名《武迷与武盲的对话》)“在武术的发展进程中,有些人总爱追逐一种形式,追寻一门绝学,迷信一门一派,膜(原文错写为‘摩’)拜一家一宗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看猫画虎(原文错作‘看虎画猫’),且自以为得其精髓,以高足传人自居,其实那只不过是囫囵吞枣,拾人牙慧(原文错写作‘惠’),仅仅得一二武术皮毛而已,即便孜孜研究一生,终难步入武术的圣殿。”“找出一条自己的无法之法’、‘无规之规’、‘无师之师’……这是武术发展的根本之路。”(见《武当)年第12期,磨刀老人(走出一条武术的新路》)这些“新武术”的倡导者、“新路”的开拓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否定传统武术:一个说传统武术是“自欺欺人;”一个说“早被人揍扁了”;一个要走无师自通之路。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武术就是“打人术“。然而,他们可能说不清他们的“打人术”是什么。这些同志并没有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武术,不见得知道传统武术是怎么回事;对易理也不见得明白;也不见得和人打过多少架,如果打架,也许真的早被人揍扁了;他们可能难有长久的师傅,因为未免狂妄了些,谁还愿继续教他们?今日武林刮起这么一股风是不奇怪的,我个人认为,这是解放后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失误的必然产物。二解放后中国武术
发展方向的失误那么,解放后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失误在哪里?我认为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没有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在致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贺信中明确指出:“西洋体育更多地是建筑在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而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在的运动。其对象是研究有机的活人,既是有形的,又将人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代西洋体育,是建筑在以机械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西医和解剖学基础上的,主要研究人体的外形。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讲究心身运动和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自身的和谐,与中国古典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伍绍祖和刘吉同志的话,指出了武术发展的方向。现在就拿这个尺度对解放后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方向性失误谈一点个人浅见,如有偏颇、不正确之处,敬请武林同仁指正。
我参加过几次中国某武术研究单位召开的关于太极拳推手的研讨会。会上有关主管同志多次说:“王宗岳《太极拳论》是神话,什么四两拨千斤,没有的事。太极推手是一种对抗,对抗就是力量和速度的较量。”太极推手比赛满了十五年,仍莫衷一是,难以走出国门,我个人认为,这不能说与有关主管同志思想中的西方体育运动模式无关。西方竞技体育有现成的一套摆在那里。武术搞竞赛却没有现成的一套,比较容易的办法是把西方竞技体育的那一套照搬过来。这样武术套路比赛便完全用西方体操比赛的办法:分规定和自选套路;评分方法也模仿西方体操,从动作规范、技术难度、动作谐调和美观印象上打分;技术发展上则提出“高、难、新美”的口号。这是全盘西化的武术路线。
在这条路线引导下,今天的武术套路与传统武术套路相比较,发生了如下根本性变化:第一,竞技会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代之以没有技击用途的肢体动作组合,如跳跃动作、出拳(掌)动作、出腿动作、特(平、立、侧)动作、劈叉动作。于是套路编排就成了在纸上或电脑屏上设计各种动作的组合与谐调。这完全是西方体育解剖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翻版。第二,竞技会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精、气、神内涵。运动员考虑的是动作完成的成功率和规范,如°的旋子是否完成了°;完成后的稳定性;完成的目标是得到高分。传统武术的精、气、神是以技击效果为主导思想的,如此才能做到精、气神的统一,才能做到内外相合神气相交。例如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传统武术不重外形而重内修,外形并不一定美观。例如形意拳的五行劈、崩、钻、炮、横,外形很简单,不着意于美观,练的是功夫,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而竞技武术反而把武术之糟粕“花拳绣腿”发展起来,杂以西方体育,用国家的力量向国际推广(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必陶醉于国际上有多少国家成立了竞技武术组织。因为任何一种东西如果动用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家力量向外推广,都会有这样的结果的;况且数量不等于质量,对比中国内涵深邃的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毕竟显得太皮毛了)。
第三,竞技套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功夫。竞技武术有没有功夫?当然会有它自身的“功夫”,如跳得高、蹦得远、旋打得周数多、落地稳等等。然而这不是武术的功夫,不是中国传统的技击功夫。中国功夫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些妾自菲薄的同志所说的“神话”和“自欺欺人”,它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环境中产生和完善的一整套独特的民族文化。西方技击术是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西方文化是西方历史和人文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起源于古希腊,而发展于古罗马时期(约公元前五到二世纪)。当时古罗马征服了迦太基(北非)、西班牙大部、马其顿及希腊诸地区。他们的军队依靠重铠、重剑、重标枪、厚盾、强弓、硬箭,训练是超体能的,大批士兵死于训练,以此换取战场上的生存和胜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文化必然是强者哲学,所以在西方总体上崇拜强者,弱者往往不被同情,“弱肉强食”天经地义。西方技击术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份,“强者胜”是理所当然的,其信念是“进攻!进攻!不停地进攻!”所以,西方技击性的体育比赛视防守为“消极”,对“消极者”提出警告,甚至罚下场。奇怪的是中国的太极推手比赛竟也规定防守为消极,四次“消极”就被罚下场。中国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就受北方强悍民族的侵挠。中华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以弱胜强”的问题。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视人天为一整体。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的全息思维,从来把局部纳入整体来考虑,是从整体认识局部。这在中国武术中有鲜明的表现,如内家拳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其根本是“以弱胜强”。而在双方搏斗中,不像西方那样讲求击拳的力量和速度,讲求躲闪和抗打击,而是讲求招法的运用。其招法是把敌我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协调性技击动作,所以中国武术出现了套路。中国人习武是通过经年累月反复练习套路而取得技击本领的。中国武术非常强调好的武术套路,因为里面包含着历代积累的高超武功。中国一些优秀拳种都是练套路的,每个套路中的招法都讲求“借人之力,顺人之势”的整体技击思想,于是出现了“用意不用力”的拳术理论。“天人合一”的典型体现是剑术中的“身剑合一”。中国剑术强调以剑器的锋利来杀伤对手;剑身造得很薄很轻,锋利异常,弥补了体力较弱的劣势。中国剑术不以打击对手的兵器为目标,而专以直接杀伤对手身体为目的,所以古论有千金难买一声响”的说法。而西方击剑则讲究格斗,双方击剑时剑器相撞,咔咔之声不绝于耳。中国剑术在古中有精辟的描述:越女剑法曰“追形逐影”;鲁石公剑曰“如影如响”,即剑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对手,像声音一般无孔不入,皆以伤及身体为目标,可见较之西方击剑更高一筹。西方击剑的训练是单项击刺,一练成千上万次讲求速度,一分钟击刺若干次。中国剑术训练是熟练套路,包含单练和对练套路。这又是强调整体性训练。有人说这种练法是假的。笔者从切身体验中认为这种练法不是假的。这是为安全所必须的,你总不能真杀实砍地练吧。这一切都表明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因此,中国武术之发展决不能走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之路;而用西方体育思想改造中国武术则只能毁灭中国武术。解放后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失误,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根本问题造成的。中国武术要“以弱胜强”要“以柔克刚”,要“借人之力,顺人之势”,要“身剑合一”,就必须苦练“功夫”。这难度远比西方技击练力量、练速度、以强凌弱大得多,所以中国武术强调功夫。第四,竞技武术抛弃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传统文化哲理内涵成了一个躯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又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而中国传统武术正是深含着“柔胜刚”和“弱胜强”的哲学内涵。另一个重要内涵是“易”。《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强调“感应”,这在武术的“意念”中表现最为突出:二人相搏,因感而发。这在古论中有许多记载,如昔越女对袁公击剑有“女应节入”,鲁石公剑有“迫则能应,感则能剑”,俞公剑经有“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都是视敌我双方为一体,因感而发,来不及思考的。
西方拳击出拳凶狠异常,这是人体本能的延续,不相信弱能胜强;是主动攻击,而不是因感而应,其哲理是西方的强者哲学。中国传统武术对付这种技击术,有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最典型的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及其拳法。这正逐步被中外有识之士从理论上认同和在实践中证实。然而解放后推行的竞技武术却从理论和实践上与此相悖,这不能不说是发展方向的重大失误。
三奥运的负面效应与中国武术的未来
当前中国向国际推荐的武术有三套:竞技武术套路、散打比赛和太极拳。这三种武术从进入奥运来讲,都遇到了严重的阻力。一些主管同志可能没有认清这阻力来自何方,可能看不到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而在全世界成立了多少个武术联合会成员组织,是否够奥运所须的数目,以及武术自身的规范化(实为西化)上下功夫,是否就完全正确呢?须知奥运会的产生和发展都在西方;是纯粹西方文化的产物。奥运项目基本上是西方的,即或有个把东方项目,也是对其做了“削足适履”的改造。形势发展到今天,中国武术已面临两条道路:是“削足适履”挤进奥运?还是走自己发展的道路,立足国内,继承发展东方人体文化传统,吸引世界?前一条路是自毁长城之路,行不通的。因为奥运控制在西方人手中,它既不是完整的,也远不是公平的;它不是慈善机构,把金牌分给武术几块,它对东方体育运动总体上是排斥的。后一条路不需要西方人批准。东方体育运动是个远未开发的宝库,她应与西方奥运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在这方面不止有中国武术,还有中国古代的马球、踢毯子、中国式摔跤、中国射箭、马术、弹弓、掷戟、戳革、飞镖、龙舟、秋千、石锁、气功、轻功等等。东方其它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巴基斯坦、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尼等也都有其民族体育。为什么东方不能搞个与奥运并立的“东方体育运动会”呢!奥运的“最高、最快、最强”口号,就某种意义而言是体育运动的一个极端,其负面效应是损害人类健康。中外体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这点。东方体育运动之特点是与健身养生紧密结合的,二十一世纪的体育运动不应单纯是奥运,而应是东西方互补的“世界运动会”!因此,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应立足于东方文化,研究东方体育运动之规律。中国武术应该成为东方体育运动的突击手,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正所谓“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本文摘自于《武林》年第二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