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历史小百科
年10月6日,恰好是瑞士设立中央银行的日子。我们都知道“中央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她引领和调控着全国的银行经营,主宰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乃至影响世界经济。
瑞士中央银行
文/姚荣辉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原创,转载请联络授权。
这让我想起近年来教育界很火热的一个话题——财商教育。
在一般人看来,财商教育就是教人如何赚钱。而银行拥有这么大财富支配能力,那么我们教孩子财商,银行肯定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学习对象。
因此,这里先让我们撇下现在市面上各种的五花八门的财商说法,专门来从银行角度来谈一谈。
1怎样帮助孩子理解“财富”是什么?1钱,就是财富吗?钱就是财富吗?
不能说错,但是认识仅止于此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要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时,这样的认知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财商。
比如思考以下2种情况:
例1:在沙漠无援的情况下,一根金条和一瓶矿泉水,哪个更价值?
例2:把一百万和一串香蕉放在一只猴子面前,猴子会选什么?
所以,钱,只有在有人的地方,且能换到需要的东西时,它才是财富。
从上述例子中也可以窥见,财富的本质,就是——
你拥有或者能够创造被人需要的价值。
2财富的本质是:你拥有或者能够创造被人需要的价值那么,这就看出财富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时可能变化的。比如,
例1:
在农业时代,马匹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此你要是拥有了一只马队,你就可以成为当时的大财主,马匹就是你的财富。
但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你再拥有一只马队,顶多只能在游乐场赚点门票钱,要不就只能让它们屈身深山,驮驮农家肥。
例2:
假如有一个类似“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人,很会赚钱,他拥有了很多钱。但是有一天,我们剥夺掉了他所有的金钱,让他身无分文,你认为他还拥有财富吗?
事实上是,只要他能去创造价值,那他就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钱并不是他的财富。他本身能够去提供价值、创造被别人需要的能力,拥有赚钱的能力才是他的财富。
这也就是中国古代为什么一直流传“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古训的意义,留给子孙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钱,而是更宝贵的其他的东西。
在这方面,犹太人教育做得非常好。在世界各国、古今历史中,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犹太民族一样,多灾多难、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又能够重新创造财富。
那么,银行呢?
银行自诞生以来经久不衰,在我们眼中也一直是一个聚财之地。那它是怎样一直拥有财富的呢?
恰好就是因为符合它上面对财富本质的定义。
不是因为银行的人都绝顶聪明,很会赚钱,而是因为银行自始至终都在满足着所有人(古代人、现代人、黑人、白人、黄种人……)的需求和创造它被需要的需求——存款、贷款、支付交易、资金安全……
3不当的财富观,背后的可怕结果……我们中国老百姓对银行最熟悉的业务也就是存钱了,结婚前为自己存,结婚后为子女存,子女结婚后为养老存钱。
然后,又将这样的观念继续传递给子女……
这——也许可以培养孩子努力奋斗的品质,但是却培养不了孩子的财商。
因为“存钱”背后传递的财富观是:“我要什么”,比如我要买车、买房、娶媳妇儿,所以要存钱……
但却不是“我能够为别人提供什么”,而这恰恰是能够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本质。
长此以往下去,从财商教育学上来说,它恰恰让孩子养成的一种——“自我中心、我的需求要被满足”的观念,因此,养成到处去消费、去购买的花钱习惯。很多富二代败家即是如此。
这种财富观,很难让孩子产生一种去主动体察和提供别人需求的意识,培养不了孩子主动去为世界创造和提供价值的习惯,因此,是很难让孩子拥有真正的财富的,因“他需求”而生的财富当然也就不容易流向他了。
而这就是所谓的“打工仔/穷人模式”,他永远在在乎他得到了多少,而不是他真正提供了什么。
而“富人/建设者模式”,则是必须在想:我为世界提供了什么。
就像比尔盖茨当年的梦想是:“让每个人的书桌上都能够摆上一台便宜而实用的电脑。”
而如今最新的扎克伯格及其爱妻的梦想是:
“我们都有机会让世界变得比之前更好。”
“我们希望在我们孩子活着的时候可以治愈、预防或控制所有疾病,马克和我认为这是可能的。”
为此,再次投资超30亿,用于在本世纪末之前治疗所有疾病的研发资金。
所以“打工者穷人模式”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如果有一天他遭遇怀才不遇,埋怨老板“为何我这么努力,却不得赏识”时,可能就是因为你当初对他进行财商教育时,并没有告诉他财富的真正本质:
财富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你的勤奋和才能,而是取决于“你创造的价值被需要的程度”。
而在不少欧美国家,为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
小学生就已经开始参加和实践商业活动,在家做点家务赚零花钱;
中学生开始送报纸、割草、送披萨、当babysitr,赚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大学生空余时间在餐馆、公司正儿八经打工赚钱补贴学费。
这种“真枪实弹”的方式就远比坐在教室里学习财务知识、想象一个创业计划,参加一个创意商业大赛,或是模拟一个什么交易项目来得更实际,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起“价值”“服务”的概念,从而理解财富的本质。
2“银行模式”中的财商教育孩子理解了财富是什么之后,接着还要让他明白两个问题:财富会怎样来?它又会怎样去?
1财富会怎样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创造了服务于人的价值,产生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都知道银行是最有钱的,如今年上半年,中国两千多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前20名中,光是银行就有16家。而且常年,银行业的利润总和差不多都占据着两千多家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大半江山。银行到底何德何能,能如此聚财?
这除了她创造了“所有人”需要的价值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最会“用钱”。
什么叫“最会用钱”?就是把“不会用钱的人”的钱集中起来交给“最懂得利用钱的人”去用,将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结果是不会用钱的人、创造价值的人和作为中介人的自己三方受益。银行就扮演着这三者中“自己”这个角色。
别小看了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都在靠它来驱动前进。
我们现在有各种先进的教育产品、方便的教育技术、高科技的教学硬件设备和环境,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最优质的学习资源,这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哪里?说到根子上就是银行。
不仅是教育行业,其他任何行业的发展,原始动力不是人才,不是资源,而是银行给予的资金支持。
因此,有“银行乃百业之母”的说法,她把我们十几亿人的钱集中起来交给了我们国家的顶级精英们,鼓励他们去发掘、创造出能服务于人类的高价值产品,才形成今天的这种大家一起受益的局面。
这告诉了我们“财商”的基本素养:要赚钱,首先要懂得如何“用钱”。越是懂得钱之大用,就越是有大量的钱向你而来,为你所用。
2现有财商课程的最大漏洞“会用钱”有两种表现:
一是把钱用于发掘、创造价值,服务于人,不断让钱增值,这类角色如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等于是“千里马”;
二是,能发现千里马这样的人,把钱交给他们。这类角色,如银行、投行、以及个体投资人等,相当于伯乐。
现在社会上为孩子开设的财商课程虽然很多,但是总体上,都只是在教教孩子掌握预算、记账、储蓄等基本技能;让孩子了解货币、银行、投资、金融等的知识;还有通过现金流游戏、虚拟股市、期货操作等,让孩子掌握投资的技巧等,本质上都是在教“你要如何赚钱”,而非“你要学会怎样用钱”。
教孩子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没问题,但只教孩子这个,问题就大了。
这就相当于你从小只训练孩子的武术套路、招式,但从来不告诉他为什么练武,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练,那么以后也就别指望他能学得通透了,即使成了武术高手,也别指望他能扬善了,能不胡乱作为就是万幸了。
如果不知道“如何用钱”,却努力学习“赚钱”,也同样如此,最可能出现两种结局:
第一,只想“赚钱”,却不容易赚到钱。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金融市场的血雨腥风,岂是掌握一点投资技巧就能赚钱的?相反,倒是很容易赔钱。而真正能赚到大钱的人,跟技术、学习金融知识的时间长短都没关系,而是靠洞察和把握住时代需求趋势,顺势而为。
这不仅需要你有智商,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还要有情商,体察人性,了解人心。你没有这种能力,至少你也要有慧眼去发现身边具备这种眼光和能力的人,然后跟随他们,这时候,技术才会起正向作用,否则它只会让你当炮灰。
第二,只想“赚钱”,就算“赚”到手,也很快会失去。
如果你发现身边某某人吃一餐就上万、结婚、过生日动辄百万、千万的,就知道这是“财富离去”之象。因为我们前面一再说,财富是“因人的需求得以满足”而生,自然也会因背离人之需求而灭。
这种“取之于民,只满足于我”的做法,终究的结局就是:消费结束也就代表着这笔财富的终结。
3正常的财富模式——银行模式正常的财富模式是“银行模式”——“我帮你获得一瓢,我取一滴”,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我们提倡节俭,道理就在这里,它其实并不是一种道德诉求,而是切切实实的财富增长之道。
不明此理,甚至会让孩子的心胸越来越狭隘,思考方式也越来越简单。
为什么扎克伯格一捐出股份,就遭遇一群人的“慈善阴谋论”?因为鼓吹这个论调的人通常脑子里只有简单的加减法,认为手里块钱分出去了99块钱,自己就只剩1块钱,他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部分都送人,再怎么算也划不来啊,这世界上有这么笨的人吗?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是典型的财商还停留在简单的“存钱”模式中——你多了,我就少了,持这样观念,怎么想得通,看得懂?
所以,财商训练,首先给孩子根植的观念应该是“假如我有一笔钱,我想怎样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而不是“我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否则培养出来很可能就是现代版的葛朗台——车奴、房奴、钻石奴……身心俱累。
3孩子的财商课其实可以很有趣,很灵活总结前文所述,我们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1需要把握的核心就是三点:1、眼光和格局。
所谓登高望远,只有具备眼光和格局,才能够洞察社会的发展趋势,发现需求,而后创造、提供社会需要的价值。这是基础。
2、主动服务和诚信的意识。
主动服务,你的价值才能被人发现;诚信,才能让别人愿意相信和接受你的服务。
3、服务能力。
具备了前面两种素质,这个时候专业知识、技术,才有用武之地。
掌握了这些核心原则,训练孩子财商就不会局限和拘泥在课堂与教材中了。
2生活中处处是教材。比如,要训练孩子的眼光格局,身边的很多熟悉的店铺、超市就是活教材。你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留心这些店铺,它们的主营业务、需求程度、产品体验、服务态度、公司管理、宣传手段、客流量等情况如何?优势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换做是你,会如何改善?根据这些情况评估她未来的经营状况会如何?
一般不出一年时间,必定会有一些关门,一些新开门面,你们的预测评估就会得到一个事实印证。
这样的游戏成本低,可以发生在你和孩子超市购物时,可以是饭桌上,饭后散步,上学途中……
掌握了这几个原则,即便是玩虚拟的,也会很有水平。
3聪明班主任老师的“虚拟银行”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为了培养班上学生的财商,激发学习热情,她开了一家“虚拟银行”,发行虚拟币。
同时,她根据班级需要,设置了56个岗位,除了常见班委,还有花长、关长、台长、桌长等稀奇古怪的岗位。每个岗位都设置了基本工资。多数岗位的“工资”在10~20元虚拟币不等。
所有岗位都由学生自己申请,然后通过对班上的服务表现以赚得工资,存入这个虚拟银行。
按常理,我们可能会以为班长应该是工资最高的,但恰恰不是,而是卫生委员,每月工资30元虚拟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同学们,你的收获不是取决于职位,而是取决于你为班上同学提供的价值。卫生委员除了负责安排大扫除及每天值日外,还要负责全班同学的身体检查工作,协助医务室建立本班同学的健康档案,另外还要负责评估值日组的优秀状况、记录逃值日的学生名单,所以,服务的范围就比较广,自然就要高一些。
累积一定“财富”之后,就可以用它来买座位、买同桌等。比如,根据规则,一个座位最低元虚拟币,存款余额不足元虚拟币的同学将无权购买座位,只能等待安排。而存款余额超过元的同学除了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位置,还可以给自己喜欢的同桌购买一个位置。一旦座位买定,除非违反纪律,班主任不得干预。
这样的设计很巧妙。这种巧妙不仅在于将现实和虚拟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更重要的是她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们,不仅要努力,更要让你的努力服务于人,才能获得财富,换得自由;你要获得越大的自由,你就要越多地承担责任,服务于人。
她没有交给孩子高大上的金融知识,却让你感受到了财商课的“神”。在孩童时代,财商课要给的就是这样的东西,知识只是其次,很容易学。
试想,如果得到了这些“神”,孩子一定会享受创造与服务于人的喜悦,一直沉浸在这样的喜悦中,能不幸福吗?当然,孩子也会很懂人、懂事,自然,情商也不会低了。
责编:刘超
—End—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