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中国传统武术礼仪解析一

写在前面:本期分享内容不同于以前的文章都是大学者、大教授撰写的权威、学术价值高,只是小编个人读来很受用,故分享之。

作者赵辉,生于年,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第六届监事会监事,北京六合拳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武术六段。该文曾获第二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论文三等奖。(资料时间为年12月)

全文摘要: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既包含了儒家的文化思想,也涵盖了习武者的尚武精神。在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礼仪约束着习武者行为,为后人树立榜样。在现代文明社会更是体现传统武术的进步,礼仪规范了人们行为准则,也体现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以现代习武者更要遵守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礼仪,同时,也有责任把他传承下去。

大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礼仪和礼节。在《论语》中、《八佾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理解:君子与人无争,如果一定有所争,那就是射箭吧。射为六艺之一,自古战阵所必需,平时则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射礼行于堂上,登上堂比赛与射完箭下堂,皆揖让,胜负皆饮,负者先饮,胜者陪之。只是在射时,各显其艺能,争取射中靶子,这叫作争,是讲究规则的公平竞争,不同于小人胡争乱斗。所以我们要学习君子,争斗中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风度和规则,而不是野蛮疯狂地厮打。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来讲,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演变而来,但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有着严格的传承,严格的程序,是人们进入武行的必修课。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在某种程度讲,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共同认可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和行为准则。武术礼仪文化的起源、发展、嬗变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无不与中国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现象的武术礼仪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儒家礼思想相适应,而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礼思想的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实践程序更是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精神指南。

传统武术礼仪形成的文化背景

1.“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明显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它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产生以及成为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又一景观,武术礼仪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术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

2.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武术最早来自于远古人群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人群之间的斗争,发展于官方军事斗争,并在一定的时期脱离于官方而走向民间。因而,民间的武术礼仪中包括非官方的因素,也就是风俗与传统,它是形成武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我们认为武术礼仪的形成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礼仪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在民族的心理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外来文明的一种标志。正是由于古代中国礼仪的官俗分野,以及武术礼仪俗文化特征使然,因此我们在寻觅传统武术礼仪旨意过程中,主要是靠民间这块广袤的沃土来考察其生成背景、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和实践程序。

《中华武术(研究)》年10期作者:赵辉

小编注:内容来自网络,原文很长,故分三期推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sp/3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