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闿学艺

刘承闿是书法家。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最早一批“元老级”会员,是书法大市济宁市唯一入选年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的作者。二十多年非同寻常的磨练,在篆书、草书和篆刻艺术上独到的成就,以及已近炉火纯青的境界,都给了他一份后天的自信与从容。难怪说起书法艺术,在他佩服的书法大家中,也有他自己。

刘承闿也许本来不应该是书法家。他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父亲从一个生意人而后成为庄稼人,可说既不是书香门第,也没有家学渊源。他于艰难的生计中,一步步考入到南京大学,又学的海洋地质,和书法似乎也难沾边儿。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他是于60年代初背着包袱、怯生生走进这所高等学府的。这麽大个城市,这么多的高楼,这么宽的街道,都是一种无言的压力,使他这个“土包子”心理上影影绰绰生着些自卑,还有莫名的压抑。学校自己排演话剧《白毛女》,剧中人杨白劳穿的破旧黑粗布棉袄,就是刘承闿正穿着的、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棉袄。四十多年过去,也算“混阔了”,甚至有了“钱是王八蛋,花了咱再赚”的境界。但是他却清楚地记得那件当过道具的破旧黑粗布棉袄,记得穷与土所造成的重压。

偏偏这个“土包子”却有着广泛浓郁的艺术趣味,对造型、设计、色彩、图案、国画等无不酷爱,尤其是对于书法,更有着特异的悟性。不管是钢笔、毛笔,蘸上墨,铺开纸,一手好字就会让人忘记他的“土”来。当一个个活泼而又俊俏的字从他手上流出,真如穷妇生了群贵子,迫在心上的自卑,便会变淡甚至被短暂的忘记,也能昂首舒上一口气了。当他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被推选为南京大学美术社团团长的时候,那就简直有了点扬眉吐气的味儿。

也算他赶上了好时候,能够安安心心的完成五年学业,成为国家急需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又无法回避接踵而来的灾难,知识有罪的漫长岁月又蹉跎了青春的时日,在“土”与“穷”上生长的自卑,更因被划入另册而蔓延开来。不要说提职从来没有他的份,历次提高工资级别也和他无缘。这还都能够忍受,让他深感受罪难挨的是受屈辱与被歧视,是施辱者与歧视者猫玩老鼠般的故意和得意,是几乎无望的弥天漫地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颠倒。如果他随波痴逛、俯首“改造”,也许还好熬一些。谁想他那顽强的生命,偏偏残存着一缕对于尊严和自我的渴望并倔强地醒着。这醒着的渴望便愈加如一道伤口,时时被撕裂着、盐渍着。

还是书法疗慰着他这被盐渍的伤口。没日没夜地写字,刻印,抄写了个篆字的《说文》,勾描了整个《孙过庭书谱》、《十七帖》、《淳化阁》,即使被安排去看小偷、看自行车,也从不间断。这样,窝囊的心情就会舒展开来,迷失的心性也便回归了它的尊贵。而拜我国近现代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为师,则让刘承闿的书法艺术和生命质量,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朱复戡老师与刘承闿(后排中)等弟子合影

年夏的一天中午,三十三岁的刘承闿与七十三岁的朱复戡在泰山脚下的一间破屋中相见。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位在中国文化领域留下深深足迹,并被吴昌硕赞赏、被张大千、刘海粟钦佩的大师。大师因大师而落难,虽落难依然让生命的虬根铁柯醒伸在金石书画的天地间。青年清楚大师的收徒三原则:面目可憎者不教,心怀叵测者不教,身无绝技者不教。他惶恐着,甚至不敢仰视眼前山一样高迈的大师。是面前青年的木讷与木讷掩着的心灵的痛苦打动了他,还是孤独的大师突然听到了珍贵的回应而顿生感动?大师收下了这个弟子,收下了这个在文化即反动的年代里却一心痴迷于艺术的弟子。七十三岁的大师把三十三岁的弟子领到泰安招待所,抽出一根当时十分罕见的“中华”牌香烟敬给招待所的熟人,为弟子安排下免费的住宿(为了让弟子有个长期免费栖息之地,大师后来又为这个熟人专门写了一幅字),还没学习,一种无声的父爱,先以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的温暖。

从此,刘承闿便在这种父爱之中,跟大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学习。这样一件事也许可以看出他的学习效果的吧——在南京大学的时候,刘承闿曾经跟着中文系的吴应宁学写字,是写沈尹默那一路。跟着朱老学习后不久,刘承闿用毛笔给吴应宁写了一封信,吴马上回信,惊讶的不得了:“怎么回事,你遇到什么神仙了?字写的这么好,都能当我的老师了!”当吴得知他的老师竟然是朱复戡时,更是激动不已:“我的上辈就崇拜他,寻找他,你太幸运了,我太想见见他了!”吴知道朱老有吸烟的嗜好并只吸前门、宏图、中华三个牌子后,为了拜见大师,便开始积攒烟。那时日常用品全都紧缺,县级干部每月才能享受一盒“大前门”香烟的指标,吴应宁只能收集“宏图”牌香烟。东寻西求了两个多月,仅攒下九盒,实在忍不住拜见的欲望,便带着九盒“宏图”叩开了泰山脚下朱老的柴门。

这样看来,刘承闿确实幸运。经过了二十六七年的风雨,泰山脚下大师蜗居过的那间破屋早就不在了吧?老师辞世也已十多年,只有和老师相处的时日,却还青藤般缠绵在他的生命里。复戡老有着众多的学生,只有刘承闿被他称为“批评不倒、批评不跑的学生”。最忘不了的,当然就是老师的批评了。一次,他曾从一个全国大名家那里求到一幅草书,用全绫裱好,毕恭毕敬地送给老师。想不到老师细细看过,挑出几个错字和收放节奏等不足之处以后,竟是对学生声色俱厉的批评:“我知道这个人的名气,只是字写的太差了,你还把它精裱了送我,是让我挂吗?你这个人太慕名了,要相信自己!”那可是造神的年代啊,孤独但却巍然屹立的大师依然教导自己的学生:不要慕名,要相信自己!这一当头棒喝,唤醒了学生深藏心底的自我,并给了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底气。难怪曾经又穷又土还有些自卑的刘承闿,后来从不在乎什么名人字画,即使跟着老师去见刘海粟并受到刘海粟热情鼓励的时候,也想不到张口要一张“值钱”的画。

忘不了的,还是那把伞。那是年夏日的一个大雨天,老师没等打着伞的承闿进屋就问:“伞是哪来的?”“朋友处借的。”“哪能雨天借伞呢,快送回去!”还了伞,返回,老师正打着伞在雨中等着。木讷的学生虽然没说一句话,却在丧失人性的年头将一个道理烙在了心头:凡事要为别人着想。二年之后的年,老师的这把伞下又一次收留了这个木讷的学生。这是个雷雨交加的不眠之夜,因怕地震,不能进屋,师生俩相拥在一把雨伞下,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行行复行行。连泰山都被肆虐的风雨抽打着,何况渺小的人呢?但是渺小的人相拥着,是可以忘掉风雨的。四十万个生命刚刚丧失在唐山大地震里,山东的地震预报又到了,承闿是安顿下妻子孩子专程赶到泰安来陪伴老师的。他不能让孤独的老师一个人面对地震的为难与恐怖。千年的古柏都在风雨中摇晃着,咽着世态的炎凉,他们却忘情地相拥在一顶伞下,你暖着我,我暖着你,父亲般的老师还在为学生讲着书法艺术:“今天我们俩就像草书中的‘林’字一样……”

夏天,尤其到了中午,学生也有发困的时候,哈欠会咬也咬不住的。这时,老师便会转一下话题。正值因“革命”“造反”闹得夫妻反目、父子不和的时候,现实是不能沾了,那就讲些有趣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精武名门、京戏曲艺之类吧。而项子京的故事,就是从碑帖上常见的“项子京收藏印”讲开的:你在南京多年,可知道夫子庙有条“沉香街”吗?是说的明代有个大收藏家,叫项子京,在南京结识了一个妓女。面对这个妓女的万千风情,项子京动心了;承受着收藏家的慷慨和真情,妓女的情怀也火一般燃烧起来。他们在痴情中定下了终身,项打下一颗牙齿赠于妓女作为信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她剪下一个辫子捧给项以示忠贞。为了明媒正娶,项赶赴老家四川,为自己所爱的人定做了多多的沉香木家具。几大船精雕细刻、价值连城的家具通过长江,辗转驶抵南京秦淮河,卸了半条街,一时轰动金陵。缺了一颗牙的项,兴冲冲的去见“一日不见三秋兮”的情人,竟然被劈头浇了一盆冰水:她已移情于另一个更加有钱、还高官的贵人。激怒交加的项子京向她指着自己的嘴,已有些语无伦次了:“牙,我的牙,你,你!”妓女不急不躁,一拉抽屉,现出半抽屉牙齿,问:“找吧,看那只牙是你的。”项一天老了十年,将浸满自己心意的沉香木家具一把火点着,在南京夫子庙前直烧了半个多月。

掌故讲罢,师徒皆默然良久。世态,有时是如妓女般势利的,艺术与文学,却总会青睐真诚独立的人。

身世、阅历、功底、天分以及时代的不同,都使刘承闿无法达到老师朱复戡的人生高度和艺术高度。但是在对待生命、对待艺术、对待人生的态度与追求上,师徒却相通着,一如参天巨树与大树,虽有大小高低的不同,根却是相知相通着。从承闿所刻的许多闲章中,也可见其做人的心境了——“从头起”、“勤有功”、“无止境”、“淡如水”、“愿为识者”、“自有乐地”、“物我两忘”、“不将真性染埃尘”、“清气应归笔底来”、“茹古涵今,日进月步”、“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

人如果像泥鳅一样,混在汁泥窝里窜上钻下,却以为在翻江倒海,只知热闹不觉其丑、脏,那是非常悲哀的。学书法,学阅世,更学作人,刘承闿跳出泥淖,亲历着一种本然高尚的境界,并于艺术的探索中领略着生命的美丽与深刻,体验了活着的意义与滋味。即使在饱经风霜,谙于世清之后,他也仍然还是本色的人、性情中人,一个沾着风尘、但却天真而又矛盾着的大写的书法家。

(原载.7.22.《济宁日报》)

作者简介:李木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成员。写过万字的散文与多首诗,所写散文百余篇次入选各种选本,曾获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首届泰山文艺奖等。

相关链接:

晨…

晨事

一面

独立

冬荷

囚徒

绝望

走了

墨意

此刻

感动

那时

坎儿

换灯

烧纸

乱阵

空椅

走路

暖意

云说

出行

想西藏

观晨云

夕照里

十字缘

小而低

小花儿

小水汪

波之心

荷之新

恩之感

朱槿缘

陈行甲

寇与奴

这张脸

见沙良

黄杨女

男子汉

老四婶

大姐夫

天鹅歌

悼立明

收菜……

影(诗)

白桦如梦

同学新月

渔鼓父女

无翅之梦

遥望梁山

曲阜孔庙

聆听孟母

男孩毛毛

秋日私语

夜读拾零

夜雨孤灯

冬夜听雨

冬荷之死

蓼湖小荷

梅花小传

李白三题

凯赛大桥

老井死了

混蛋莫雷

流水之声

一丝不苟

蜀地物语

七姊妹花

命运之印

师恩无价

甜菜疙瘩

鞠躬是爱

画与文学

赖非之趣

崖柏先生

新牙来了

多远是远

一滴时间

一朵花开

文人四死

师恩无价

简说阎纲

鸟与森林

吉米很忙

辛丑早春

七十之雪

去见阿炳

滇行散记

九九归一

探访呼兰河

孔林二月兰

金琥寻家记

长寿花开了

跑来的微光

天使与禽兽

儿子与母亲

两个庄稼人

再遇遇罗克

陌生的稔熟

风中的梧桐

几粒辣木籽

草原捡石记

导游卢国强

治印的广春

龙骨生死记

疫后访友记

白色的紫薇

方圆杏花开

母亲的希望

小小马蹄莲

落叶的心思

梦中的翅膀

优美的弧线

偶遇的时刻

年末的晚辉

今日的感恩

零星的心意

王蒙与方方

老舍的济南

林肯这个人午夜的阳光风筝的故事五厘米阳光本色刘大成品读邵燕祥范正红印象头发哪去了?总理说“简”

读书像什么?

《湖上书》序

孔子的这段话

刘勰的浮来山

刘烨园的告别

耶稣死的时候

这棵秋天的树

北方有一朵花

瞭望乌拉盖河

黄裳的新与旧

回望羊山战役

绣线菊·陶渊明

简·爱的爱与憎

木心的一首诗

吉米新写的诗

被淹没的蜀葵

俺是一棵老柳

一个人的驰骋

爱国者李木生

在石头上刻字

拉皮诺埃现象

胡适说郭沫若

北方有一朵花

它与死亡对峙

马嵬驿的贵妃

迎面而来的脸

新月又在升起

我的三位母亲

偎着父亲过年

再读《水浒传》

生命是有光的

木生短章四题

写楷书的宁青

家家生日快乐!

“勿忘我”与狗

尼山的那声啼哭

孔子最后的月光

伊卡洛斯的翅膀

一缕阳光的播种

说说胡适的体贴

在哈佛遇到胡适

乔羽的平民作派

济宁有个李木生

从大召广场看云

我的战友在武汉

酌磨堂里长春藤

至情至性李木生

黎明牧牛夜明灯

一片秀美的乔木

岁月深处的油灯

蒙台梭利的光芒

夹在书中的桐叶

小时候的那个梦

呼和浩特的澄月

被囚禁的月牙儿

西西弗斯的月亮

今天的小月牙儿

在贾堌堆看星星

周凤羽先生小记

哑人赵建德小传

一名士兵的感激

那一个月零八天

融入三峡读长江

讷言敏行赵学伦

墙角的那张小桌

遇到你是我的福分

书友是最好的亲戚

由一蓬红叶想到的

心是时光里的渡船

“姚明石”的岁月

外国人心中的鲁迅

重读鲁迅《野草》

日月还干了点啥?

猛龙队打得真棒!

石头缝中的小松苗

森林之外的一棵树

雪芳的翠鸟及其他

塔吉克女子来俺家

甫志高与帕夫利克

青年们永远的朋友

一张照片上的时光

这竿生长的小竹子

与三朵黄月季相遇

读鲁迅的七篇文章

像李木生那样抉择

李贯通的小说世界

袁世硕先生二三事

特别的诗人曹宇翔

业余摄影家孔祥民

民间的时间与美学

一只小鸟喊我早起

遥观冰岛火山爆发

新嘉驿的这个夜晚

有風有雨的夜裏……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说说我的女同事们

贾爱兰:老公系列

好人的心总是美的

印象王松光(少磊)

今天,向花们致敬!

《咏蛙》与《题菊》

伤之康:一朵朱槿花

月光书:中国的月亮

12日上午的南池公园

走进《午夜的阳光》

读黄裳《为人民工作》

为山大“学伴”一辩

读好书及一个小书单

一株合果芋的死与生

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

我心中那自由的天空

这只现代主义的蜻蜓

想念两位教授的时刻

高华论这个人的性格

耶稣之死的几个细节

明朝是个很坏的朝代

唐朝,那朵自由之花

生命的一瞬(外一首)

壶口瀑布写意(组诗)

狗儿都有各自的呼叫!

有眼不识的荷花木兰

与鹅掌楸相遇的时候

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

祝贺吉米十五岁生日

德国街头的“绊脚石”

再读鲁迅著作《呐喊》

听《阿兰胡埃斯之恋》

读李木生散文《棉花》

散文集《天地苍茫》跋

《聂绀弩全集》的封面

醒在乡野间的百年书缘

一株小灌木与它的影子

有些情意是不能忘却的

爱是李木生的文学之根

布赖顿硬糖与中国摇滚

艾伟德一生的九个镜头

卡夫卡、《城堡》、我们

重读鲁迅的著作《热风》

与劳动者平等贴心的哲人

独闯美国的武术家王安林

他是一座学校——赵明程

美国抗疫中的两个微细节

一小片云趴在我的膝盖上

无言的延安和无言的峄山

孙宜才:李木生散文印象

张立国:李木生创作感悟

饱含着真情和热血的文字

今天,是他诞辰周年

王海青致李木生的九封信

年6月28日上午10点

怎么可以与爱与母亲为敌?

做个方圆好邻居(诗朗诵)

这套《朱自清全集》落户记

迟云诗集《纵情怀为马》序

《马嵬驿贵妃》的思想深度

雷达的评论与李木生的怀念

程相崧:我身边的那些作家

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两个细节

这个契卡小人物阿尔特洛夫

余英时九十岁时的一幅书法

陈忠实留给中国作家的启示

我是燧人氏溅落的那粒火星

《那一抹永远的乡愁》序言

妙笔生磁——读《天地苍茫》

在济宁“相遇”的李白与孔子

李木生点评《当代散文》新作

处纷扰而自静:李福林的兰花

由方圆的两幢黑色大楼说开去

我的朋友今夜被隔离在状元楼

哦……——我与吉米的同题诗

在苏轼为王朝云写下的文字中

程相崧:读李木生《人之歌》

人之歌——重读司马迁《史记》

李木生散文集《天地苍茫》出版

我给一个中国汉字泡了一壶热茶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刘文玉问

NBA总决赛第五场的这个瞬间

看到鲁迅书信中的话我心里一惊

艺舟双楫--鲁人李一的艺术世界

生存——画家陈我鸿的人生片断

野草的鸣唱——贾锡英诗文赏析

齐长城:将历史与文化融进山川

发生在小北湖或太白湖的夏日恋情

清心照日月——记一洗堂主程宝源

叩响灵魂之门——李木生散文印象

陈寅恪的一首诗与胡适的一篇文章

刘云:听李木生老师讲散文及其他

“绝不干涉”加“限量版炸酱泡面”

以《论语》的精神看国足输给叙利亚

刘汉俊在李木生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木生笔下的女性世界——序与跋

精神民间的书写——李木生散文印象

芥川龙之介《戏作三昧》中的权力相貌

吴云鹏:读李木生《雪是不老的情人》

绿萝——读《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走了》

静者心多妙——浅析李木生散文《冬荷》

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小议木生散文

从人物开始言说——李木生散文研读之一

悲悯大地的深情:读李木生老师散文有感

再读李木生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有感

深巷明朝卖杏花——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家乡的分量——从李木生看一个作家的责任

志在复得——李木生文集《天地苍茫》读后

不灭的火焰——读李木生先生《迎风之灯》有感

视角·主题·语言·结构:读李木生《渔鼓父女》有感

向阔处开拓,向深处挖掘——有感于李木生的散文

用良知和激情叩问千秋——读李木生的历史文化散文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读李木生《回望羊山战役》

在爱与憎之间——为张九韶散文集《太阳味儿》所作序

午夜的阳光:刘永远在《李木生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诗的清流——读《壹拾年代:青岛——诗选》

抒胸中真情唱山水灵音——简评李木生先生散文集《午夜的阳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sp/7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