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禄堂是中国武学领域年来第一人——
一、道德崇高,武学成就、技击功夫冠绝时辈,史料记载翔实
我曾在多次公开论坛的讲演中讲过,如果我们不搞双重标准,以等同的择取史料的标准逐一评价近年来可考证的各派拳师,毫无疑问,孙禄堂先生是五百年来技击功夫最高、武学成就最杰出的、对中国武学贡献最大的第一人。
1、陈微明(清史稿簒修之一)记载孙禄堂:
“……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容貌清癯,蔼然儒雅,每稠人广坐,静默寡言语,及道艺,则精神四达并流,演绎开说,忽起舞蹈,奇变迭出,连环无穷,往往终日不厌。故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
——见《国术声》上海市国术馆年出版
2、陈微明在其撰写的“孙禄堂先生传”中写道:
“……道德极高,与人较艺,未尝负,而不自矜。……”
——见《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年8月出版
3、杨明漪(晚清著名学者,中华武士会秘书)记载孙禄堂:
“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三家拳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
“老辈中现存者如翠花刘、程四、秦月如,中辈如尚、周、程海亭、李光普、定兴三李诸人,尤精粹中之精粹,至孙禄堂集三家之大成者,益不待言。”
——见《近今北方健者传》年出版。
4、中央国术馆编写的《国术史》记载孙禄堂:
“……叹孙矫捷轻灵得未曾有。孙技虽精绝,遇同道中人,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尤非常人可与比也。……孙客奉时,曾击走俄大力士,及屈服地方恶道,其事迹均为武术家所乐称道。……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期合刊),年出版。
5、《世界日报》记载孙禄堂:
“技击功夫卒抵大成,……黄河南北无敌手,……其艺竟臻绝顶。”
——《世界日报》年1月31日
6、《大公报》记载孙禄堂:
“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大公报》年月29日
7、姜容樵(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记载孙禄堂:
“……他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当时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
——《当代武侠奇人传》第七卷(年出版)
8、《近世拳师谱》记载孙禄堂:
孙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爲治技者冠。徐东海督奉,招爲内巡捕,清室意公亦折节师之,民七入总统府,授六等文虎章,民十七国术研究馆成立,聘爲武当门门长,苏省国术馆副馆长等职,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流传于世,孙师一生术合于道,其武艺举世无匹,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爲神,民二十二年冬无疾卒于里第,子存周承其传,亦名重于时。
——(上海)中华体育会武德会年出版
《近世拳师谱》年出版9、《国术名人录》(年出版)记载孙禄堂:
“批大隙、导大空、神乎其游刃”,“盖孙于太极、形意、八卦入于化境,已罡气内布。”
10、郑证因(许禹生的弟子)在年刊登的《武林轶事》中记载孙禄堂:
“近五十年间,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为孙先生一人而已。……
孙禄堂先生对于三派拳术,均有造诣,精心练者四十年,所以他对于拳术所得,于三派中长幼两代,无出禄堂先生右者。”
11、梁漱溟年上书全国政协要求重印孙禄堂的拳著:
“中国固有之体育莫善于所谓内家拳者。内家拳概括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而言,其源本道家而来,……拳家直从养生修命为自身作功夫。孙著《拳意述真》之可贵,即在其透彻地揭出内家拳实为道家学,有非一般练习拳脚者之所知。惜其书出版早在五六十年前,少见流传,而在古学晦塞之今日,吾尤惧其湮没失传,由是有志为之重印出版。”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纵观近年来中国历代武术家,在他们各自当年的史料中无一人能获得如此众多的至高评价,在史料中唯有孙禄堂的武功和武学享有来自不同方面的至高评价。
二、成就卓著
1、孙禄堂凝练出中国武术的精神。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讲:
“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和其道,则能复本来之性体。”
什么意思?
即通过体用孙禄堂的内家拳术,能够复人本来之性体,使人认识真正的自我。
孙禄堂又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中写道:
“人、物之性既居,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其智也。得中和、体物不遗,是其仁也。……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吾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一以贯之。此形意拳之大概也。”
什么意思?
是讲通过形意拳能够培育诚中形外的气质。而诚中形外这种气质是树立自尊的基础。
在孙禄堂《八卦拳学》陈微明所作序中记载孙禄堂一段话,其中写道:
“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
什么意思?
通过修为其拳,培育志之所期力足赴之这种能力,即志向所在,就有能力去做。这是什么?这正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原序和第23章中写道:
“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什么意思?
这是孙禄堂根据其自身体悟讲其拳练至造极,能够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达到从容中道的境界。从容中道正是身心获得自由与自在的最高境界。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讲: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什么意思?
其意是“道”在拳中体现为内劲,极还虚之道则是修为拳术与道相合的不二法门。
孙禄堂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讲:
“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什么意思?
拳术体用的原理是中和。
综上,由上述孙禄堂这六段话做一个浅显的概括就是:
修为孙氏武学是一个认识自我——复本来之性体、树立自尊——诚中形外、建立自信——志之所期力足赴之、获得身心的自由与自在——从容中道的过程。其方法是极还虚之道,其原理是中和。
这是孙禄堂武学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之一。
认识自我、树立自尊、建立自信、获得身心的自由与自在的这个过程体现的正是一个人精神铸造的过程。由此孙禄堂通过其武学体用体系凝练出中国武术精神。
孙禄堂揭示出中国武术精神具有三性,三性贯通为一体。
三性:主体性、实体性、神圣性亦即超越性。
贯通一体的是实践性。
这就是通过“极还虚之道”,“复人本然之性体”,由此获得“良知良能”,即认知自我心性、解放自我本能,实现“志之所期力足赴之”的实践,成就为“全知全能之完人”。
其中“极还虚之道”彰显出这一精神的主体性。通过“复人本然之性体”即认识自我,开启“良知良能”,产生感而遂通的技击效能,则彰显出这一主体精神是实体而非虚幻。
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彰显出这一精神的神圣性与超越。
上述这三性是通过培育“志之所期力足赴之”这一践行能力和对此践行的过程来显豁的。即其实践性。
以上是孙禄堂对中国武术精神的凝练。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2、孙禄堂创造性的建构了极还虚致中和的武学体系。无论在武学领域,还是在更大范围的中华文化领域,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认识与践行体系。其中“极”为“还虚”增设了主体性条件,即在“极”这个主体性的动力条件下进行还虚,极后天之法的同时返还先天虚无之本体,由此充分发挥良知良能。这不仅为中国武学的技击效能登峰造极、与道相合构建了为实践可证的阶梯,而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此前不曾显豁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孙禄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亦具有鼎革之功。
孙禄堂在年至年期间以其一系列划时代的武学著作从武学体用实践的角度提出“极还虚”和“无有并立,有无不立”的思想及体用体系,其最后出版的一部著作是年的《八卦剑学》。而这一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出版了他的《存在与时间》这部划时代的、象征着现代哲学的开山之作。中德这两位伟大哲人如同接力般的先后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武学体用与哲学认知这两个视角揭示了有与无之间最为深刻的关系,即揭示了针对某一事物在场要素与不在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中西文化在这里的相融与相通,同时也体现了孙禄堂武学深远且独到的文化价值。
所以对孙禄堂在武学领域及文化领域里的定位是:
孙禄堂是迄今为止,近年来中国最杰出的武学宗师,其创立的武学体系开创了中国武学发展的新纪元,同时对中华文化亦有鼎革、扬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