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涓撳鍔╁姏绁涢櫎鐧界櫆椋?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708/4894106.html
在年前后,一个叫做“黑马”的新兴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
“黑马”,对于英文不好的人来说只能对着“HEMA”这么念,翻译过来就是:historical历史上的,europeen欧洲的,military-art武术。你可以理解为:欧洲传统武术。
随着国内作为一些先行者的年轻人不懈努力,他们搬运视频,推广授课,出售护具与训练器材,加上电子游戏中剑戟格斗的帅酷推广,欧洲人的短兵格斗在年轻人群体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这些小伙子虽然年龄都不是很大,但是做学问的精神却可以和某些领域的博士媲美,甚至远远比某些专家教授负责人、认真。因为专家教授要自己身份的钱,要评职称,但是他们却是兴趣使然,也没有啥职称评。最多不过在圈内,挂个什么大佬的诨名罢了。
记得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张图,是一家餐厅的名字,赫然写着”君士坦丁堡(清真)“,HEMA群里面很多人就开始笑了。而这个笑话我出去讲,只有一个历史系毕业的清华博士后才会笑喷。大部分人即便知道”伊斯坦布尔“和”君士坦丁堡“在宗教和历史上的资料,也未必能触碰到那个笑点的深度。
然后,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被挖掘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后,大部分的欧洲武术典籍出现在意大利语区域和德语区域,西班牙语区域也有,然而法语区域却非常非常少?
第二个问题:欧洲人近年来在做对传统武术复原的文化工作。奇怪了,传统文化被近代发展破坏,印象中只有年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清朝,为什么欧洲人会说”复原欧洲传统文化“,难道说欧洲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被破坏?
关于第一个问题,很快就有人得出了结论。根据黑溪伯劳这位HEMA先行者的描述:这要从欧洲历史上的城邦自制制度作为研究角度切入。法国在中世纪晚期的王权发展导致自治城市衰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后来率先建立了绝对君主制),英格兰具有强大的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以及兵器管理传统。这些武术资源更可能在贵族武士阶层内部传播。
而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其中:1,很多城市长期自治;2,王权和封建势力较弱。3,身后的市民兵传统。4,发达的经济贸易文化。5,高流动性,6,周边及贸易路线的治安问题。
我们从这个角度,甚至可以很容易的和历史上的一些事情甚至电影剧情联系起来:在欧洲文化中,强大的中央集权或者君主封建势力,并非是一个大家都觉得“非他不可”的选项。在后来的殖民历史中,南美洲各地的西班牙总督,名义上属于西班牙王室任命,实际上怎么治理地方、统治土著人都是自己说了算,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枪。想杀谁怎么杀,西班牙国王哪里关心这些?美利坚的西部开拓史,西部小镇上的警长,荒野大镖客,悍匪集团,与印第安人的战争等等,这是妥妥的自治,自己去打打杀杀,哪里有什么“美利坚中央集团军亲赴一线视察剿匪任务”?而电影中,每逢末世主体,如《疯狂麦克斯》系列,《未来水世界》,甚至《北斗神拳》,我们会发现很多自治味道的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依靠贸易做连接纽带,城市有自己的法律,例如《未来水世界》中,用死去的人推入化粪池发酵,转变为新的土壤,然后土壤成为昂贵的交易品,城市有自己的防御系统(虽然不怎么样)用来抵御海盗“烟鬼”的入侵,同时也训练自己的城防兵;定期开市场,满足人们贸易需求和交易,或者通过城市法律,宣判某些人的死刑。至于怎么个死法,城市法律说了算。
意大利语区和德语区,因自治和王权不够强大而导致民间武装力量的发展,这里面就出现了雇佣兵传统,游侠传统,以及侠盗或者盗贼集团传统。
我们在很多中世纪主题的游戏中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身份:刺客,战士,魔法师,牧师。无论是暴雪公司的《魔兽世界》与其系列,还是一些时兴的手游,后来的什么圣骑士、狂战士、萨满祭司、暗影刺客等等,基本就来自这四个原始形象。因为他们具备代表性:
战士:民兵,雇佣兵,基础的明面上的作战单位。
刺客:偷袭,隐藏的作战单位。远程偷袭就是猎人咯。
魔法师:在相信有魔法和神秘力量的中世纪,想象构建了这个形象。
牧师:教会力量的代表。毕竟是要死人的,牧师从事动员和善后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查阅一下历史资料会发现,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兴起,同样对传统造成冲击和破坏。圈地运动对于民兵雇佣兵作战对象发生了改变,殖民活动,令作战对象发生了改变,法国大革命之后对教会力量的冲击,工人运动折射着职业群体的转型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当大英帝国在十九世纪开启日不落时代,批量培养英式军刀人才的同时也掌握着热兵器使用技术,此时文艺复兴的传统武术早已没有用武之地。值得庆幸的是,欧洲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书籍,记载着曾经的那些古代搏斗技术。
总结一下以上所述,我们把我几个关键:
1,自治和王权力量,存在一个矛盾辩证。
2,近代资本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替代古代的生活内容。作战对象与武器的改变,造成作战技术的改革。
我用了很多时间,来解释欧洲的情况。但实际上,我要谈的是中国武术。因为,健康的人并不理解自己的器官正常的状态,只有生病的人才知道健康是什么滋味。
清朝以前的中国武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从秦始皇的郡县制开始,强大的王权封建统治就一直成为所有朝代里面帝王追求的楷模。但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信息技术并不能满足这个理想状态,可以说,从秦以后,中国第一次武术的巅峰,就是楚汉争霸时期。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可以算是武术巅峰的第二时期。接下来是五代十国时期。
这三个时期,是汉文化中武将璀璨、谋士辉煌的黄金期。这三个时期,失去了庞大的中央集权控制,各地开始以各种理由自治,治安条件恶劣,从而建立了诞生武林高手的客观条件,也促进了军队武术的大力发展。
至于大家热衷的盛世朝代,如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宋太祖等等,在中央集权强大的时代,中国武术只有“军队武术”非常强大。
至于后来津津乐道的明清时期,由于时间近,保留了一些可以考证的书籍,例如《长枪法选》,《单刀法选》,《纪效新书》,《武备志》等等,我们考证出明清时代的武术需求。程冲斗的《长枪法选》,很多内容和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使用的内容是重叠的,但是招式却是有相同也有不同。戚继光是训练军队的,要的是阵型和千军万马。程冲斗是训练民兵的,民兵要求个人技术更高,阵型更加小规模灵活化。
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倭寇入侵,明王朝也未必会给这些地方农民团练的机会。如果不是因为吃了日本刀的亏,戚继光、程冲斗、刘云峰等人也不会想着去发展双手刀作战技术。而《单刀法选》这个双手刀技术,直到民国北洋时期,才定名为“苗刀”。关于苗刀这个名字的来源,我个人比较认可西安打剑圈W88的说法:谱子年代久了印的不清楚,单刀的“單”字掉了一半,结果被误认为“苗”,就成了苗刀。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县官都是国家朝廷委派。但是,到达乡村级别的时候,却颇有“自治”的味道。由于土地革命的历史影响,大多数国人只知道“土豪劣绅”是要被打倒的对象,然而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乡级别的士绅,是一个阶层,是乡村的自治管理中枢。
若说欧洲人的自治在城市,那么古代中国的“类似自治”在于乡村士绅。注意,只是类似。士绅阶层,在乡村级别,担负着社会公信力的角色,他们可以是法官、律师、社会活动家、榜样等等。
乡绅,豪族,这些人有些是发了财的地主,有些是朝廷退休的公务员,主旋律思想味道还是相当浓郁的,你可以理解为这也是中央集权帝王权利下乡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王权紧盯的地方,只有军队武术才是合法的,而且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其他的都是非法武装。
但是在乡村级别,如果是士绅集团点头的武装力量,那就可以存在。
在金庸小说《飞狐外传》中,胡斐的老爹胡一刀,因为欣赏苗人凤故而替他出头,骑马日夜兼程,跑到山东,一刀就杀了山东大豪“商剑鸣”,然后提头来见苗人凤。这里面的商剑鸣,就是“土豪劣绅”的那个豪。但是,当年没人说他们都“劣”。而日本古流剑术的柳生新阴流,战国时代在奈良附近的柳生家族,就是“豪族”。士绅豪族,是东亚农耕文明社会构架的一个阶层。而不是所谓的“坏人”。
那么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武术,我们必须回到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构架这个问题上,在欧洲,城市是中心,在中国,农村是核心。
很多研究古籍上武术内容的专家学者,没在农村待过。所以研究中国武术对他们来说就很困难。例如古陈家沟练拳的“磨盘劲”,如果对于推过磨盘的农民来说,这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同理,“白鹅亮翅”,见过活着的鹅亮翅就很形象,“鹅行鸭步”,你得见过这俩货是啥造型。“兽头势”,见过牛羊干架就懂了。金鸡畔头,找个鸡去观察观察,包括饿虎扑食、猴子偷桃、鹞子扑鹌鹑、灵猫捕鼠、铁牛耕地……这里面有大量的基础术语,来自于农村生活。
在这些基础术语打底子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的表达习惯去理解文艺化的表达。读书人会通过一些艺术化想象去做感官描述,去记载武术动作。对他们来说,动作就是一种感觉的综合。
例如:白猿献果,怀中抱月,骑龙势,青龙出水、苍龙摆尾……这些好听的名字,是加工过的,重点在于感觉描述。这些艺术加工的痕迹,折射出了其发展所经历了一段时间,不是初级文字。
武术技术,是用于作战的技术。和谁作战就很重要。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不是跟倭寇作战需要,双手刀技术恐怕依然无人问津。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打仗的特点是拼人多。一寸长一寸强,长枪阵一起扎出去,远远比个人拿个长刀好用。就算是用刀,也是配合盾牌形成短刀盾牌的刀盾阵,就是藤牌兵。而藤牌兵也是配合长枪阵作战,同时身上还别着标枪,大家一起投掷。
明末沿海的倭寇,玩的是突袭和游击战,就是不给你成阵的机会。所以戚继光才发明鸳鸯阵,11人左右的一个小型作战单位,有盾牌有长枪有铁树杈狼筅,有弓箭有指挥。目的就是应对被偷袭,立刻反击。
很多人鼓吹自己的流派动辄几百年几千年历史。就算真有几千年,那么当年作战的敌人和现在的敌人早就不一样了。你总不能拿春秋的“车战”武器去武装大清帝国吧?《史记》中的荆轲、专诸、豫让、王辽,这些大刺客被记载并非是他们真的就武功天下第一,而是他们敢于做天下人做不了的事情,牛逼的是价值观和精神,并非武功。要说武功,李白《侠客行》里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朱亥,那可是一锤子就让敌人脑袋分几块的人,岂不是更强?
所谓‘越古老越牛逼“,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误区。《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做不出诗,无法给家族长脸,就借口“雕今不如刻古”,这并不是个例。总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一定好,同时觉得今天的人都不如古代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谦虚,实则为的是推诿。孔圣人是春秋的,后人都不如孔圣人。武圣关云长是三国的,后人都不如关老爷。道教祖师最牛逼,后人都是“吃祖师爷的饭”……这是一种过分夸大古董价值的世界观,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过去那个种地的年代,老农民的确经验比小农民更丰富,因为那时候没有农业大学。
在这种价值观主导下,所谓的武术大佬打着“传统”名号大肆敛财,这其中不得不说太极拳张三丰。且不说张三丰是否存在,就算真的存在,“张真人”的功夫就是了不得的神技吗?我并不认为宋朝末年的武术家会强过明末。否则,“俞大猷少林献棍”就不会发生。
这个故事是:俞大猷因为抗击倭寇需要,特意去了少林寺取经,希望少林棍法可以给他帮助,协助他抗击倭寇保卫群众。少林僧人十分热心,在俞大猷面前展示了所有少林棍之后,俞大猷发现,这些少林僧人长期脱离实战,棍法早已成了花棍,中看不中用。于是试手比棍,全少林玩棍的没人干的过他,俞大猷是个没心眼的,索性把自己的技术直接给少林寺公开了。本是来学习的,结果自己成了导师,这就是“俞大猷献棍”。这事儿少林寺不能不认,资料都记着呢。
所以,武术这种东西,如果不能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去看待,那么无论你吹它多么久远,局限性是客观存在。清末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开发了许多奇门兵器,普通刀剑遇上他,同等水平下直接被压制。不是他多牛逼,而是他的工具好使。这就是客观工具发展。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冷兵器时代,只要弄死你就行,你管他用的什么兵器跟你打,打不过不死也伤,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讲。
大部分国人,因为武侠片的影响,过于注重了公平比试。实际上冷兵器时代械斗才是主角,赤手空拳打擂台,那是有特殊条件的。所谓的公平擂台,实际上最早叫做“道场拳法”。这个词还是个日语词。说通俗点就是有武术特色的体育竞技。年法国击剑进了奥运,年拳击进了奥运。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年代,很多国家都在做项目进奥运的准备工作。日本人用空手道和柔道这些传武的逻辑,创造了道场拳法的概念。道场比试,就是有规则的,有底线的,不能什么招数都上,也是为了迎合大局势,让自己国家的一些项目能进入世界舞台。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和国际形象。当时民国很多留学日本的人,回国后把道场拳法的体育玩法带回了国内。伴随着民国战乱不断,道场竞技就成了一个体面的想象。所以有了后来影视剧津津乐道的“霍元甲打擂台津门第一”,以及霍元甲的爱徒“陈真从日本留学回来为师父报仇”。
民国以后的武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高难度中看不中用的武术。这个回头说。但是在清朝以前我们总结一下几点,作为这个说明文的结束:
1,王权强,只允许贵族武术和军队武术。封建社会中国的王权末端是士绅,士绅阶层生活的下级地区,是可以诞生民间武术的。
2,民间武术和农民生活、农耕文明息息相关。
3,武术的确是杀人技。并不涉及道场拳法概念。也不存在公平比试这样的体育逻辑。即便是今天的综合格斗和拳击比赛,也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的竞技。这些和传统武术毫无关系。
4,由于社会发展,即便是传统武术,也不断进化。不存在“千年神技凝练”的逻辑。一门传统武术,如果能追溯四五代人,就已经足够有意义了。
5,谈文化可以随便吹,但是真实作战活下来的就是王者。传统武术,械斗为王,赤手空拳是找死,除非逼不得已。
6,传统武术中有些成分可以吸收,古为今用,但非要强调自己复制的多么好,作为文化承传是好的,但别真觉得自己复制了古人就天下无敌。
7,寻找多种参照物对比学习,会更加客观。
孔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