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展望以北京为例

白癜风信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28253.html

一、引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繁荣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发体现出强大的传承与再生能力。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元价值,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繁荣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深化民族团结,更是服务乡村振兴、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民族发展规划、民族工作的系列政策中,均提出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给予全面支持与保障。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事业发展,要在统筹规划、理论研究、赛事组织、产业化发展、传承创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形成实际推动。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既体现出种类繁多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又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不断实现创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各民族团结和睦的缩影,不仅在推进民族工作中扎实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更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阶段性规划和政策保障体系。因此,本报告以北京为例,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并提出未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一)项目挖掘力度不断加大,地方特色日益凸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催生了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在不同文化渲染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早在年,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就组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系统的挖掘,编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一书,共整理出来自56个民族的个传统项目,其中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项目有个。具有代表性的如满族的珍珠球,蒙古族的骑马、射箭、摔跤,流行于侗族、壮族和仡佬族的抢花炮,深受侗族、苗族和水族喜爱的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至今,除健身目的和竞技导向外,无论是基于观赏还是参与休闲娱乐,其价值不断被发掘,且以类别众多、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特征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构成人们日常体育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在推动各族人民体育领域和谐发展和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先后挖掘出多个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整理定型了3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通过史料搜集与整理等方式将其特色进行宣传与推广,如出版了《京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0例》(年)、《民族传统体育例》(年),在社会公开发行,并拍摄了系列项目展示、教学等专题片。近年来,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持续加大力度开展对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工作,各项目的地方特色日益凸显。蹴球、木球、珍珠球3个项目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蹴球、珍珠球、弹弓术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冰蹴球、冰嬉等民族传统体育冰雪项目,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和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在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初步实现与全民健身、体育休闲的有机融合。(二)民族节事推动有力,文化传播效果显著从全国范围来看,节事活动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重要媒介。一是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年开始举办,年为第十一届,该届运动会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分别为17个和多个(见表1),参赛和参演人数超过人。二是民族传统体育会展活动。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广泛传播,在举办各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同时,向公众免费开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脉络和渊源,以及55个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全面展示。三是民族传统体育节日。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基于不同风尚习俗的节日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民族节日与体育活动相得益彰,吸引大量的参与和参观人群。北京市曾主办第六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举办过十届市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办赛过程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实际,主办方不断创新办赛组织形式与内容,如在年第十届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将冬季体育冰蹴球、冰嬉和雪垒等列入比赛项目。各区、县根据地方民族体育发展实际开展区域性运动会,如年6月,海淀区举办第十三届民族社区运动会,共吸引了来自12个民族社区和村代表队的余人参加。除了举办综合性赛事外,市级或区县级相关协会每年会组织面向高校和社会的多个项目的单项比赛。年,第四届京津冀柔力球(线上)交流大会和年北京花棍(线上)表演赛成功举办,两项比赛分别吸引了人和人参与。另外,各区县、各社区或学校也会举办民族体育节庆活动,如西城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节、中央民族大学体育文化节等。但总体来看,相较于会展或节庆活动,赛事旨在引导社会人员参与的初衷体现并不明显,即参与者仍以单个项目爱好者为主,覆盖人群范围相对有限。(三)项目推广渠道日益多元,保障机制不断健全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有效推广,鼓励全民参与,北京市在项目推广渠道及形式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选择。一是推进训练和宣传推广基地建设。不仅在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推广基地,还在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加快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的推广,通过将项目列入课程以及不定期的项目教学展示和模拟比赛来实现普及推广。截至年底,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共有13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29所学校签约,在各个区域和学校共建立了50个推行普及基地。二是加大力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各类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民族传统项目传承的重要途径为教育,北京市大量高校,诸如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即开设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此外,依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人才。为了推广创新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各类项目教练员培训,如年“冰蹴球”培训班即为来自各学校的教师提供项目理论、技术实操、规则等多方面培训。参与人员通过培训可获得特定项目证书,并可通过注册的协会与居委会取得联系,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定项目的指导。

多元化推广渠道的探索建立和实际发展取得的良好成效离不开北京市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机构建设的高度重视。一是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会利用职能优势切实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体育的发展,并配合相关部门承办各项重大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为保障竞赛有序开展,近年来同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各年度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规程。在社区活动中,还组织协调为民族工作重点社区和民族村配备多种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如推铁环、蹴球、板鞋等。二是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该协会于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级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协会由民族和体育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好者组成。三是北京市体育局,不仅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纳入地方体育规划中,更是联合其他机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此同时,在国家体育改革背景下,各项目逐渐成立单项运动协会,如北京武术协会、北京市西城区冰蹴球协会等。随着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实现实体化运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将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三、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综上来看,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快发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代文化的变迁,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受众人群、开展形式、组织方式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在保持传统特征的同时实现了向体育休闲、全民健身的功能转换。为了更好地对这一演进特征及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报告将结合其发展实践选取其优势项目中的竞赛项目蹴球和武术、表演项目舞龙以及具有大众推广特征的毽球为代表,对其发展特征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一)蹴球/冰蹴球

蹴球,又名踢石球,由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蹴球作为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曾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大多在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中流行,后由于失去游戏环境而逐渐退出老百姓生活。年,北京市开始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在年、年和年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列为表演项目。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正式定名,并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列入正式竞技比赛类项目。年6月,蹴球(踢石球)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蹴球运动不断进入大众推广的阶段。

近年来,冰蹴球作为北京市民族传统冬季项目开始亮相,并被列为年冬奥会申办宣传项目。为了实现对这一项目的推广,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完成了关于冰蹴球的旱冰场地和仿冰场地的技术改造、器材设备研发(如在球底安装滚珠)和规程研讨,并在天坛体育馆、地坛体育馆、龙潭公园等地进行免费体验推广,在北京西藏中学建立了第一个冰蹴球项目训练基地。年,开始开展冰蹴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年,冰蹴球器材被收进北京奥运博物馆。年1月,第四届北京市冰蹴球挑战赛暨京津冀冰蹴球邀请赛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京津冀的近人参赛。随着年冬奥会的临近和“三亿人上冰雪”目标计划的实施,冰蹴球得到进一步推广,不仅“冰蹴球”项目教练员(教师)培训班为多个学校的体育教师提供了系统的培训,这项运动本身也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且在大中小学校园如火如荼开展。

(二)武术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源远流长。基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同民族武术体现出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不同的内容表现形式,相互之间也在进行不断交融。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实的传统武术以丰富多彩拳种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而现代“竞技武术”则为了适应比赛而新编了各种套路。当前,由于武术运动集健身养生与表演技艺等功能于一体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武术运动开始在北京蓬勃发展起来。为了促使民间武术运动的更好更规范发展,年,首届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成立。年,第七届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对11家武协,38家武馆、武校和俱乐部进行授牌。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八卦掌、通背拳项目的保护单位均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当前,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持续挖掘北京独有的武术文化资源,并致力于努力提升北京武术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北京市武术拳种多样,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曾认定了种武术拳种、门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在就有40多个。为实现武术运动向社会大众的推广,北京市社区武术比赛于年开始设立,每年均吸引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参与。时至今日,天坛公园已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与推广的重要窗口。

(三)龙狮

龙狮运动即舞龙、舞狮,以其较强的观赏性和美好的寓意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或庆典仪式上,舞龙舞狮已是常见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39项龙舞和21项龙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狮舞分为太狮和少狮两种类型,狮舞(白纸坊太狮)于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中国龙狮协会成立,主要负责龙狮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推广工作。在协会的有序组织下,中国舞龙舞狮的竞赛和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北京市作为中国龙狮协会和国际龙狮总会的总部城市,更是积极响应龙狮运动的普及工作。北京市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并将舞龙舞狮这一团体活动积极引入多个中小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德分校获“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校”称号。怀柔区北房镇作为秦汉时期古渔阳遗址,舞龙舞狮远近闻名,并享有“舞龙之乡”的美誉。自年以来,北房镇连续举办三届渔阳龙狮文化节。北京市有多个知名的舞龙舞狮社会团体。如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原名万福顺义太少狮会)作为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成立于年初的崔各庄乡舞龙舞狮团,现有约30名成员,该团不仅参与北京市及各区县的演出活动,还受邀参加过多国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年3月在希腊举办的“帕特雷市嘉年华演出活动”。

(四)毽球

毽球是在我国民间踢毽子活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踢毽已有多年发展历史。在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由于毽球对场地及环境的要求较为简单,且对腿部、腰部及关节灵活性的锻炼效果显著,因此深受各个年龄和性别群体人们的喜爱,在北京市各个公园、社区,随处可见踢毽子的人群。

北京市毽绳运动协会于年成立,其主要任务为组织各类竞技比赛、开展群众毽绳活动、组织相关科学研究及培养毽绳人才等。此外,为促进毽球运动的开展,北京市体育局及各区县体育局会举办各类毽球裁判员培训,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毽球裁判员以促进毽球赛事更好的开展。各区县体育具也常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毽球培训班,以加强毽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水平,同时提高群众对毽球运动的参与度,让社区居民了解并体验到毽球运动的魅力。北京市每年举办多种类型的毽球赛事,如北京市国际毽球公开赛、首都高校大学生毽球比赛、京津冀健身毽比赛。其中北京市国际毽球公开赛是各地毽球运动员和毽球爱好者交流的品牌赛事,年共吸引了来自各省市区系统及社区的支代表队的近名选手参与。

四、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的形势展望与建议

(一)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项目清单。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和国家民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调研工作的通知》,各地也根据地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际进行了挖掘、整理与归档工作,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项目传承流失的现象。未来应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定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项目清单,建立符合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制度。二是推动标准建设。《年体育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提到,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提升体育标准国际影响力,做好系列标准的发布和立项前期工作。《年体育标准化工作要点》又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设立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发展。因此,未来要持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发展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注重标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以使项目在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参与。三是加强资金保障。立足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目标导向,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中。开拓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融资渠道,如设立专项经费、体育彩票划拨、社会参与等。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投资、活动组织和器材生产中来。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创新,推进项目旅游和休闲化开发

人们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是依托电视或网络的赛事和节庆活动,由于认知不足而导致参与热情的低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挖掘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应注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具体来看,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学校的进一步融合。使学生转化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使社区居民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播者。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进太极拳、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开发,推动游客从观望者向观赏、参与的转变,结合项目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化发展,培育其成为助力体育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开发组织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各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扩大赛事影响力。发挥较大城市在国际性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方面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较小城市民族特色赛事举办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影响力的提升作用。要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地方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政策扶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挥其综合带动作用。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协调处理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避免传统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开发。

(三)深入挖掘特色项目文化内涵,以品牌为引领扩大国际交流

民族传统体育首先是民族的,由于各个民族具有居住的典型地域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传播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地域限制和文化空间所导致的难以进行跨区域、跨文化、民族间的自然流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带来多民族人聚集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多元文化的汇合,在人口加速流动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面临着本民族青年人才流出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断层,又面临更加多元文化群体聚集对特色民族体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bs/59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