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庡ソ鐨勪笓涓氬尰闄? http://m.39.net/pf/a_5153471.html
梁长兴/口述
伊淇/撰文
我叫梁长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武术世家。我6岁开始练武,16岁进入什刹海体校和李连杰成为同门师兄弟,曾连续七年蝉联全国武术大赛形意拳冠军。
从北京武术队退役后,27岁的我去了澳洲打拼,既教外国人学武术也给影视公司提供武术指导,相当于从台前转移到幕后,很少在大众面前露脸。年,闺女开始把我平时练武的视频分享到海外版抖音TikTok上。
没想到时隔几十年,已经快要60岁的我又突然走红,突然间在网上有了两百多万粉丝。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好多老外看我是中国面孔,总以为我是成龙。
我坚持习武50多年了,上周和闺女爬山还顺便练了一会儿。
我和成龙在外表上的确实有相似之处,之前在国外的大街上也被人问过是不是成龙,老外经常把我们混淆,最近我还专门录了视频去澄清,告诉大家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我出生在北京前门的西沿河畔,家里兄弟姐妹六个,我排最小。我的父亲是一名修表师傅,有自己的钟表店。那个年代没有电视和冰箱,手表是非常时髦的东西,父亲的修表技术特别吃香,他因此结交了诸多朋友,人脉很广。
我的母亲是贤惠能干的家庭主妇,辛勤照顾一家老小,任劳任怨,曾被评为宣武区优秀妇女。她在家里给绣花厂兼职绣花,绣出的品种全部被评为出口产品,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厂长看中我母亲心灵手巧,再三劝她留在绣花厂当正式工,但母亲考虑到老人和六个孩子需要人照顾,她始终没有答应。
父母年轻时候的结婚照,父亲穿西装,母亲穿旗袍,中西合璧。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气氛一直和睦,我从未见过父母吵架。在他们俩的辛勤劳动下,家里条件一直在变好。上小学时,我就穿上了“的确良”衬衫,班里同学都很羡慕我,因为过去普通人家都穿棉布,能穿上的确良就算是比较富裕的了。
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述我们梁家的故事,据父亲介绍,我的祖辈们个个能文善武。例如我太爷,他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考中秀才却不做,而是去开诊所免费为穷人治病。祖太爷更是武艺高强,平时喜好行侠仗义,他50岁那年因为帮穷人抱打不平遭到地痞流氓暗算,不幸毁掉了双眼。
我太爷的墨迹,旁边是我父亲对他生平的介绍,由我大姐亲自笔录。
受祖辈的影响,我们家的孩子都多才多艺,尤其是我和二哥,从小喜欢武术。我这个人天性好动,爱跑爱跳爱翻跟斗,父亲觉得我在体育方面会比较有天赋,于是在我6岁的时候就让我就跟着哥哥们学打拳,父亲琢磨着要让我学个一技之长,以免远走他乡去插队。
所谓一技之长,主要指文艺和体育方面,比如说你是跳舞、唱歌的专业团队,属于总政文工团;或者武术、体操的专业团队,属于国家体委的,这样就可以不去插队了。不是说随便学一点东西就行,必须达到专业队的层次。
7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一位京剧老师。那时京剧非常受欢迎,既是国粹,又是一门传统技艺,八个样板戏经常在全国各地来回演出,演员们风光得很。但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唱戏一听就是件苦差事,哪个小孩子自愿去学唱戏呢?
父亲并不强迫我,只是耐心地鼓励我去试试,后来我便顺着他的心意去拜了师,跟那位京剧老师学武生。武生基本功必须得扎实,前几年我一直在苦练翻跟斗,有时也学打小锣和清唱。
11岁那年,哥哥给我给我做了一条九节鞭,我特别高兴,去照相馆拍了张照。
彼时我正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念书,在学校里还参加了体操队和武术队,学京剧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慢慢地,父亲觉得武术比京剧更适合我,于是在我13岁的时候,他又托朋友把我转去了北京什刹海体校。
什刹海是市级体校,专门培养专业运动员。我去的时候还是学生身份,要先在业余队训练,如果成绩练得好,则可以转入专业队。我本身就喜欢武术,所以特别适应那里,练功再累也不觉得苦。
年,16岁的我被选入北京武术队,武术队也在什刹海体校里面,不同的是,武术队员属于专业的国家运动员,训练时间也由原来的半天变为全天。那时候的北京武术队非常有名,经常有人邀请我们进行武术表演,几乎每隔两周就有外国贵宾过来参观。我参与接待表演过的外国总统就有十多位,比如铁托、福特、卡特等总统,还因此上过好几次新闻联播。
当时电视栏目只有两个:中央一台和中央二台,所以到了新闻联播播报我们演出的时间,大家换哪个台都能看到我们。除了给来华参观的外宾表演,我还多次跟着北京武术队出国表演,来队头一年,我就去了中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
去叙利亚的时候,队里给每人20美元补助,我给大姐买了布料,给二姐买了这块手表,盒子是后配的。
武术队的待遇很好,刚开始我一个月工资有30元,成为一线队员后一下子涨到90元。那时候大学教授的工资也不过50元上下,普通工人只有30元。何况十七八岁的孩子大都挣不了钱,起码得等上完中专或大学之后,而我早早地实现了高收入。赚到的钱我也不舍得乱花,一半交给了母亲,一半自己存起来。
进专业队以后我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如果要打比赛,就得等上两个星期。家里人很惦记我,每次都张罗一桌子菜,把最好的都留给我。其实我在队里的伙食很好,大鱼大肉管够,所以我总是叮嘱母亲简单做些家常菜,例如小葱拌豆腐、炒扁豆,我周末回家也会带回去些巧克力和水果给他们尝鲜。
成为主力队员后,我和李连杰等几个队友专门留在国内训练,不定期参加各种比赛。李连杰在我们队里算很有名的,他年纪小我两岁,却比我早两年进武术队,算是我的师兄弟。年全运会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参加了武术比赛项目,拿下了男子五人对练全国冠军。
第四届全运会的奖状,我们五个队友每人领了一块金牌、一张奖状。
没想到仅仅三年之后,李连杰就因为出演电影《少林寺》而红遍两岸三地,让全国一下子兴起了武术潮,很多导演都到我们武术队挑演员。
也曾有一位香港导演看中了我,跟领队说想邀请我去演《新方世玉续集》中的大反派,不过吴彬教练替我谢绝了他的好意。我这个人比较内敛,确实不太适合在影视屏幕前出现。
年武术队去美国表演,我(左一)和李连杰在世贸大厦合影,事件后,这两座大厦已经倒塌了。
同年,我开始练习形意拳,初次接触之后,我便喜欢上了这种拳法。北京人的性格大都直爽,偏外向,而我的的性格却比较内敛沉稳。形意拳属于内家拳法,讲求内在,形意合一,对我来说再适合不过。正巧我父亲的好友王万信先生是形意拳名家董子英的弟子,他从父亲口中得知我对形意拳感兴趣,表示愿意教我拳法。
于是从年开始,我每个星期日都会去他家练习,先从无极桩开始练起,然后再练三体式、五行拳等等,风雪无阻,一练就是七年。王先生性格直爽,除了他的女儿有时候会过来和我一起对练,他从未教过别人,总是亲自示范,很耐心地纠正我的每个动作。
年底,我们男队最全的一张合照,右一是我,左一是李连杰,穿白衣服的是吴彬教练。
凭借这套拳法,我连续七年蝉联全国武术大赛形意拳冠军。当时我的拳法练到什么水平了呢?用吴教练的话说,就是还没上场他就知道我能赢。
年新春联欢晚会,队友们在校接待室唱歌,我在弹吉他伴奏。
在武术队的那些日子里,有两件事情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年,国庆三十五周年彩车巡游,学校专门挑选了10名武术运动员参加,我便是其中之一。武术队前面就是中国女排的彩车,从长安街驶过时,我能清楚地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人向大家招手。
那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