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节日文化基因图谱

浙江传统节日

文化基因图谱

老王引言:

编制《浙江传统节日文化基因图谱》,有些感想和建议:

一是希望打响“过节到浙江”的品牌。浙江地理风貌多样,民俗事象纷繁,但有个宣传不足的问题。这个图谱,也是浙江传统节日文旅资源的导览。譬如,来浙里过大年,来前童闹元宵,到景宁过畲族三月三,到南浔清明轧蚕花,去武义七夕接仙女,温州中秋游河船,钱江观潮,永康方岩重阳赶胡公庙会……

希望有业务机构,将浙江传统节日文化基因图谱,地图化、电子化、APP化,让游客详情点开一目了然。

二是要大力发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基因。那些千年不变的习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也蕴含着丰富情愫,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是我们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

如春节、元宵,谱写了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清明所蕴含的对先祖先贤的祭拜和追思,人民大众对大自然的感激和美妙感悟。譬如端午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赛龙舟、吃五黄所包含的崇尚健康的理念。譬如七夕所蕴含的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美好追求,还有七夕乞巧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与传承。中秋节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月圆中秋,团圆中华!重阳节表明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九九登高,人不能只盯着脚面前那些事!

三是提醒各地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基因的修复。并不是某一个传统节日只在某个或者某些地方才有,实际上,这些传统节日,浙江每个地方一年到头都在过,无非是历史文脉传承有强有弱,在一些地方依然鲜明、一些地方只有一鳞半爪。

希望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乡村,都能够恢复全年的各个传统节日,让人民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希望某个市县甚或乡村,率先公布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基因图谱,我们期待!

四是我们别忘了盘活身边的资源。各地的传统节日资源蛮蛮丰富,都是有待开启的宝藏。譬如,杭州有西湖的柔美,又有钱塘江的澎湃,这两个资源聚集于一座城市,也许全世界都不大有。而且,都与月亮有关,西湖赏月,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满陇赏桂,钱江观潮……连嫦娥都要来看看这人间美景。年,在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等促进下,首届中华中秋文化节亮相杭州。

但是,一晃八年了,“第二届”在哪里?

五是民俗活动,更要注重接地气。民俗,是指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不要把“民俗”整成了“官俗”。对于已经变质变味,缺少文化内涵,整成了商业节的所谓传统节日,老王也不愿意在这份浙江传统节日图谱里推荐。

六是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有些传统节日,不环保,太浪费;有些传统节日,迷信色彩较浓,要注意移风易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重视激活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我们在注重节日“娱”和“乐”的同时,别忘了更要注重“寓教于乐”!

七是先文化,再周边。传统节日资源是富矿。人文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效应,发展优势,经济强势!别忘了传统节日的功用,更别忘了“无用才是大用”,文化本身更重要!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首先能给人以仪式感、归属感、家园感。文化如水,滋养心灵,滋润万物!

浙江十大传统节日

文化基因图谱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生动解读,对历史文化传承多姿多彩的表达,对民族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鲜活展示。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们要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要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基因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使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化具有符号意义的“根”,成为中华民族澎湃不竭的筑梦动能!

01

春节

春节的脚步近了,年味渐浓。吃年夜饭,拜年,看灯会……春节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家人团聚、分享喜悦的节日。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蕴含着中国最传统的家文化,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绍兴市柯桥区社戏。绍兴社戏的演出地点一般在村镇的宗祠、庙堂的古戏台上,演出的剧种以越剧和绍剧为多,也有地方戏曲如调腔、目连戏、莲花落、摊簧等,演出时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廿七日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

绍兴社戏的“社”,原指土地神。唐宋时,祭社已成为民间的盛大节日,一面以酒肉供神,一面以演戏祭社,这样演的戏就是“社戏”。

2、金华市金东区迎花树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是金东区孝顺镇南仓村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村里要举行极富民俗特色的“迎花树”活动,村里的大街小巷都徜徉在花的世界中。

当地种植茶花,但满园的花开依然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后来就演变成各类的花包括手工花艺百花齐放,让人观赏和“抢摘”。

3、浦江迎会。除夕至元宵,浦江县民间有着新年迎会的传统。抬阁巡游是浦江迎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根据“孙悟空借扇”、“劈山救母”、“姜太公钓鱼”、“三请梨花”、“借伞”、“蟠桃盛会”等会桌上的故事情节取会名,一张会桌就是一台戏。

迎会时以铜铳、铁铳开路,龙虎旗、长旗、华盖等为先导,大锣鸣道,会桌和什锦班、舞狮、竹丝灯展演紧接其后,连番上演,队伍庞大,气势壮观。

4、武义浪街。在武义县桃溪镇陶村,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当地热热闹闹的放花炮、迎花灯、舞龙等喜庆活动进入尾声时,民间乐手们便集结而行,穿行于大街小巷,演奏着幽雅的笙歌散曲,守岁通宵,当地人称之为“浪街”据当地民间乐社《五音社》老艺人回忆,约在清朝末年,“浪街”即已在陶村盛行。清幽乐曲、昆曲小调,是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5、桐乡乌镇长街宴。古镇老街藏年味,长街宴是乌镇的口碑活动。古时,适逢新春佳节,大户人家总是在坊间广开宴席,广邀邻里好友、往来过客,同享年福,街坊邻里们也沿街摆上桌椅,木桌相连,便形成了活色生香的长街宴,当地人又称“坊宴”。

长方桌一字排开,互不相识的人们毗邻而坐,一杯三白酒暖身,就酒吃着紫铜暖锅里地道的大锅菜,与同桌的客人唠家常,谈天说地,那叫一个热闹。

02

元宵节

1、杭州市拱墅区运河元宵灯会。元宵节水上灯会,是拱墅区民众的盛大节日。灯会那天,门楼、码头、河埠、桥梁、舟车等到处都挂满了各色各样的灯彩。观者如潮,水泄不通,欣赏绚丽的彩灯、感受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

除了独具特色的水上灯彩,游客还可以观看戏曲汇演、欣赏烟火、猜灯谜、听渔歌、吃船菜……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着千古传承的运河文化。

2、杭州元宵钱王祭。吴越王钱镠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长三角”地区繁荣发展的奠基人,开创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吴越文化。杭州民间流传有“元宵祭祀钱王”的传统。

每年元宵,来自海内外的钱氏后裔汇聚杭州钱王祠。祭祀现场,不仅有击鼓撞钟、恭读祭文,献祭舞等活动,宣讲《钱氏家训》,也是当天的核心内容。在传承吴越古国历史文脉的杭州,这是市民进行家风家教建设的独特方式。

3、海宁市硖石灯会。元宵硖石灯会始于唐代,盛于南宋。每逢元宵,民间有“迎灯寄希望,张灯报平安”的习俗,民众自发制作各种绚丽多彩的彩灯,逐渐形成了迎灯、游灯、演灯、顺灯、斗灯的硖石灯会盛况。

灯会期间,近千只彩灯点缀在大街小巷里,霎时间,地面、墙面、湖面、桥面和道路上空都是扑面而来的灯的海洋。各地观灯群众蜂拥而至,规模盛大,使硖石灯会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誉。

4、台州府城正月十四灯会。临海为年历史的台州府城所在地。台州府正月十四夜灯会,一是满街迎财神的毛兔灯,全城到处喜气洋洋;二是为纪念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在台州府抗击倭寇大捷,家家户户制作糟羹慰劳戚家军,形成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三是闹花灯,不仅有鳌山、宝船、金猴、狮子、龙、楼台亭阁等造型花灯,还有锣鼓亭、闹皇船、古城高跷、台阁、花鼓、莲花等表演项目,十分热闹,几近万人空巷;四是临海人在十四夜大闹花灯的同时,还热衷于猜灯谜,大街小巷飘动灯谜纸片,富有文化韵味。

5、宁海县前童镇元宵行会。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中叶,主要以鸣群锣、抬鼓亭、舞狮子、放铳花等方式来纪念童氏祖先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祈愿年景丰收。

元宵行会从正月初十开始准备,正月十四下午,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一路上爆竹炸响,锣鼓喧天,头牌在前,大旗引导,彩船队、鼓亭、抬阁、秋千与龙舞、狮舞紧随其后,整个队伍足有一二里路长。元宵行会这天,游客不仅可以观赏民间艺术表演,还可以品尝当地的汤包和麦饺筒、烙麦饼等美食。

6、德清县乾元龙灯会。乾元镇有着悠久、广泛的赛社、灯会习俗,其中,乾元龙灯会源于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德清民间的“灯节”习俗,家家户户争先恐后邀请舞龙队,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表演,有金鹅老龙、文龙、武龙、水龙、火龙、桑叶龙、荷花龙等腾舞。

正月十三起,各种花灯悬挂街市,灯上贴有蚕花剪纸、历史人物、各色灯谜和吉祥用语,火树银花,彻夜通明。各村扎“花轿”,由本村少女扮为蚕花娘子,八小伙抬轿游行街市。观者如堵,蚕花娘子抛撒蚕花,以“宜田蚕”。

7、泰顺百家宴。泰顺的百家宴,发源于泰顺县三魁镇张宅村,延续了千余年,被当地人视作“祈上苍、保平安”的善事,是泰顺民间百姓喜爱的活动,以村或家族为单位,当地民众自发聚会。百家聚会的盛宴,活动当天上千人一起用餐。你还可以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药发木偶、铁技、走马灯、八宝宫灯等表演,既饱了口福也饱了眼福。

8、松阳排祭。“排祭”是松阳县竹源乡小竹溪村特有的一种祭祀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月底间择一黄道吉日,全村以户为单位摆桌,用于排祭的桌子有上百张,前后相连,酷似长龙,人们也称其为“长龙祭”。

到了夜间,上千盏灯笼排成长龙,整个村庄成了灯的海洋。村民们将守护神送到庙殿,寓意送走所有灾难和不幸,迎来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9、义乌市佛堂镇抬阁跷。抬阁跷是义乌市佛堂镇的民间传统活动。在祭祀活动开始,开路先锋、堂灯、大锣、旗队、铳队、阁跷队、锣鼓班、响叉队等队伍整齐有序前进;在整个游行队伍中,阁跷队最惹人注目。

阁跷队由多台阁跷组成,每台阁跷由二至三名五至十岁的童男童女扮成古装戏人物,冠以传统剧名“穆桂英挂帅”、“樊梨花与薛丁山”、“天仙配”、“双阳公主”、“童子观音”阁等,或武或文,头顶盔帽、雉鸡毛,身着铠甲、手握长枪、宝剑,威风八面,由四位家人或亲朋抬着行进,并有多人护卫。

03

二月二龙抬头

1、宁波五龙潭祭龙大典。海曙区龙观乡民间二月二,有游龙潭、观龙俗、祭龙祖,吃龙须面等习俗。

2、舞龙节。惊蛰之后,龙也从蛰伏中苏醒,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逐渐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节日,沾沾龙王的喜气,祈祷一年的好运。龙抬头,动起来吧!

3、温州拦街福。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踩高跷、猜灯谜,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入晚灯火辉煌,管弦齐作,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4、祭灶神、土地。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人们还要祭灶神、土地,祈愿一年风调雨顺,好运如意。

04

三月三

1、畲族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来宾共享。畲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祭祖先、拜谷神,赶场对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各种民间体育竟技、民俗表演此起彼伏,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飞扬,欢腾三天三夜。

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丽水市莲都区,还有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文成县黄坦镇培头民族村等,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风情多彩。

2、象山县石浦三月三。“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按农事在三月初三前后,地温、水温开始升高,真可谓“浅海辣螺先知暖”,“三月三、螺子螺孙爬上滩”,这一爬正合了渔家、农家之意,人们便在这个季节相继去沙滩拾撮。当地百姓说,踏过三月三的浪,一年里会手脚轻健,不长疮疖。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以民间体育、渔业竞技项目、民俗活动为主题,有“辣螺姑娘招亲”等越剧表演,“辣螺姑娘抛彩球”,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活动。

3、温岭市泽国镇三月三迎神赛会。传统节日“三月三”迎神赛会,对于泽国人来说,这个节日不亚于春节。活动源于纪念两位保护水源、为民献身的英雄,荟萃了舞龙、舞狮、梗扛、台阁、排街、越剧、天皇花鼓、闹湖船、千秋扛、莲花、唢呐、锣鼓等各项民间艺术。

4、绍兴三月三兰亭雅集。当年“三月三”,王羲之邀好友曲水流觞,并挥毫写就《兰亭集序》的地方,今天成为海内外书坛晋谒书圣,寻访古迹,名家雅集,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的圣地。每年这一天,举办隆重的节会仪式,参加丰富的节会活动。

05

清明

1、缙云轩辕祭典。黄帝,号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轩辕黄帝在缙云仙都鼎湖峰登天成仙。

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仙都黄帝祠宇举行,祭祀礼仪设击鼓、撞钟、恭读祭文、献三牲五谷、献黄酒鲜花、献祭乐祭舞等,气氛庄严肃穆,隆重典雅。祭典期间,钢叉、板(布)龙、板狮、竹马、旱船、秧歌、腰鼓、铜钿鞭、哑背疯等各种地方民间表演活动丰富多彩,增添了祭典的地方性特色。祭典活动,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前来参加,对增进民族认同感有重要作用。

2、临安清明恭祭钱王。吴越王钱镠开创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吴越文化。临安是吴越王钱镠的出生和归葬地。

清明恭祭钱王,是临安百姓和各地吴越钱氏后裔清明在钱王陵园举行的祭祀吴越王钱鏐的群众性祭典。按传统规制,仪式分设撞钟击鼓、敬奉供品、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祭文、颂歌钱王、乐舞敬拜、诵读家训、敬献花篮等环节。仪式开始前,临安水龙、武术《钱王点将》、上田十八般武艺、《还乡歌》等民间艺术相继登场献演。

3、苍南县金乡镇清明祭。金乡清明祭,既是一项祭奠明代抗倭牺牲官兵的庄重仪式,也是一项大型的城隍出巡民俗活动。

活动当天,城隍爷出巡,十五支方队近千人参加巡游。至金乡镇城南甘溪义冢,宣读祭文、焚经文、化冥币,超荐英灵孤魂。群众还在护城河上放河灯;到海边去放海灯。该民俗活动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庙会文化特色,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精神。

4、龙游县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祭祖灯会。大公清明祭祖灯会,是西周徐偃王后裔,为纪念徐偃王恻隐仁爱、大公无私之鸿绩的民俗祭祀活动。全村各农户自扎或请师父扎,每家必出一盏。花灯的式样十分开放,有各式各样的人物灯、动物灯、植物灯,也有各种花篮、绣球、长生灯、如意灯等。清明祭祖灯会,既具庆祝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之喜庆之情,又有以祈风调雨顺、新年丰收之意。

5、湖州市南浔含山“轧蚕花”。每年清明时节,方圆百里的蚕农们纷纷前来踏含山,到蚕神庙祭蚕神,祈祷蚕桑丰收,希望把蚕花喜气带回去。千百年来,每到含山“轧蚕花”时,都有数十万人前来“轧蚕花”。含山蚕花节主要活动有:祭蚕神、踏青、轧蚕花、摇快船、吃蚕花饭、评蚕花姑娘等活动,已经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民俗。人们从香市回来,都要买几朵彩纸或彩绢扎成的“蚕花”戴在头上。

6、桐乡市双庙渚蚕花水会。桐乡市洲泉镇清河村双庙渚一带所举行的蚕花庙会,在水上举行,人称“蚕花水会”。桐乡自古以来就是桑蚕之乡,蚕农向来有信仰蚕神马鸣王的习俗。

每年的蚕花水会,四面八方的蚕农,都要摇船齐集双庙渚,从庙中抬出蚕神马鸣王,祭拜之后再将自己村上装扮好的缫丝船、快船、台阁船、拜香船、打拳船、龙灯船、高竿船等,摇至双庙渚河港水面上进行表演,娱神娱人。最吸引人的节目,要数摇快船,高竿船表演。

7、德清县新市镇蚕花庙会。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范蠡送美女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嫂子送过鲜花,祝愿她们风调雨顺,蚕茧丰收。此后,方圆百里的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

庙会期间,由德清县各乡镇评选的“蚕花娘娘”在新市镇上大巡游,沿途向人们抛洒蚕花,同时富有地方特色的唢呐队、舞龙队等民间表演队伍竞相亮相。晚上还有蚕花庙会灯会,各类造型别致的景灯、花灯组成蚕文化灯展交相辉映,栩栩如生,反映出桑蚕文化的丰厚底蕴。

8、嘉兴市秀洲网船会。秀洲网船会,是为纪念元代灭蝗将军刘承宗“刘猛将”的庙会活动。当地有刘王庙,每逢清明,江浙沪一带渔民,数百上千艘船,船民数万人,纷纷驾船前来秀洲王江泾镇莲泗荡赶庙会,船只汇集荡面,蔚为壮观。

庙会期间,各地渔民、船民自发表演宝卷、神歌、龙舞、狮舞、莲湘、挑花篮、荡湖船、高跷、大纛旗、清音班、抬轿、腰鼓、戏文、踏白船、扎肉提香等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前后持续一周左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9、衢州“扮清明”。历史上的清明节是悲伤与快乐共存的节日。历史上的衢州“扮清明”习俗,便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会,传说与纪念缅怀一代传奇、唐代清廉宰相李岘有关。衢州府山城隍庙扮清明庙会,共有扮、娱、灯、乐、台、吃六大内容。

06

端午节

1、嘉兴端午节。嘉兴地处吴根越角,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端午习俗源远流长。端午也是吴越地区百姓对忠臣名将伍子胥的纪念之日。

嘉兴民间过端午,主要有四大类民俗活动:一是当地百姓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都要在南湖举行祭祀伍子胥活动;二是在南湖举行龙舟竞渡和摇快船等竞技娱乐活动;三是民间裹粽子习俗;四是有挂菖蒲、艾叶,燃熏苍术、白芷,佩香袋,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吃“五白”(白干、白鳌、白菜、白切肉、白斩鸡),吃煨蛋等节日饮食习俗。

2、杭州市西湖区蒋村龙舟胜会。蒋村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湖区蒋村街道居民在端午日自发组织赛龙舟的一种民俗活动。

西溪湿地的中心地“深潭口”,是湿地五条主要水道的汇合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廿四开始,至五月十三小端午止,乡民们自发在村里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吃龙舟酒,求龙王保平安。端午节这天,会有一二百条龙舟聚集在西溪湿地深潭口“胜漾”。蒋村龙舟胜会作为一项融祭神、纪念、问天、祈福、禳灾、体育竞技于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深深扎根于当地民众之中,年复一年,长盛不衰。

3、杭州市余杭区五常龙舟胜会。五常龙舟胜会是盛行于杭州余杭区西溪湿地区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它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程式,为这一带百姓遵循并世代相传,主要分为喝龙船酒、请龙王、披红、赛龙舟、谢龙王等流程。

五常龙舟分为五种,其中“满天装”装饰独特,保留原生态风貌,传递古老的原始信息。该龙舟不光比速度,还同时比表演,比船上的配合。该节俗在当地深入人心,凡外出人员在这一日都不远千里赶着回乡,具有寻祖向根,追思认远的乡土情怀。

4、温州端午龙舟节。温州有在端午节举办龙舟活动的传统。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直到明清以后,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往往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

4、青田端午龙舟节。清朝康熙版《青田县志》中,对龙舟节的盛况就有记载。青田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举办龙舟节,船寮沿江村民用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活动一般分三个部分,一是祭祀神佛,分“进香”“分香”“收香”;二是游戏性表演,阵图有“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龙舟号子悠扬动人;三是龙舟竞技。“拜香龙”“三角旗”与“四角旗”对抗赛及派“龙舟宴”等习俗,支撑着龙舟节长盛不衰。龙舟竞渡,承载着人们“激情拼搏、勇立潮头”之精神。青田华侨还把龙舟“划”到了西班牙。

07

七夕

1、杭州萧山坎山祭星乞巧。坎山镇有个千年古寺地藏寺,当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发地来到地藏寺鹊桥会坐夜,祈求百年好合、幸福美满;或者宿山祈愿,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坎山百姓过七夕的另一内涵则是“七夕赛巧”文化。

萧山区是著名的花边之乡,历史上从业人数众多。受七夕节节俗的薰染与心灵滋养,家家户户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杆,上面挂着花边,八仙桌上也放着精美的花边,桌子中间摆放着时令水果——“藕断丝连”的莲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结束后便是女孩们的“赛巧”活动,穿针引线,挑织花边,姑娘少妇现场比试,其乐融融。

2、武义接仙女。农历七月初七的清晨,武义年轻的女子就呼朋唤友前往水边面朝朝霞清洗长发,迎接七夕节的到来,据说这天洗发可以使头发更加乌黑亮泽。那一天,武义城东的龙王山更是热闹非凡,四乡八村的巧女们聚在三江口上的龙王庙,赶制荷花灯,夜色降临于熟溪两岸乞巧放灯。七夕的熟溪桥最为浪漫,彩灯高悬,鹊桥巧架,元宝折叠,佛经齐颂,荷花灯顺流而放。“第七仙女织绸绫,织得什么好花名?织得鹧鸪会求雨,织得喜鹊会做媒……”熟溪两岸,这首古老的《织绸绫》在巧女们的齐声吟唱。

3、缙云张山寨七七会。缙云县胡源乡章村张山寨的献山庙里供奉着浙南、福建一带民间广为信奉、颇有影响的地方神陈十四娘娘。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陈十四娘娘诞日,百姓们为求婚姻美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要举行盛大的会案迎神活动。

张山寨七七会,沿用明万历初年确立的习俗,活动形式和程序分为:设立“案坛”、上寨迎轿、巡游祈福、献戏、山寨守夜、会案表演、祭拜归位等。十八罗汉、三十六行、叠罗汉、钢叉、大刀等各种独特风格的古老民间表演都在这里竞相献艺,观者如潮。

4、温岭石塘小人节。石塘七夕习俗又称小人节。闽南地区民间称织女为七娘妈,认为是小孩的保护神。七夕为七娘妈生日,家家户户都祭拜她,为家中未满16岁的儿童祈福。石塘、箬山先民从闽南迁入之时,把这一习俗带入石塘一带。现石塘小人节设彩亭、彩轿、祭七娘妈、祈愿儿童健康成长。

5、衢州市柯城关溪村七月七民俗庙会。在柯城区九华乡关溪村,有一对最深情的古樟树,连根而生,被当地村民称为“夫妻樟”。这两株连根而生的古樟树足有六百年历史,历经岁月沧桑,树皮斑驳脱落,枝叶仍葱郁茂盛。村中原有龙凤庙,龙庙早年败落,现今只存凤庙,“夫妻樟”就在凤庙一侧。每年七夕,柯城区九华乡关溪村村民都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抬佛,热闹地举行庆祝活动。

6、诸暨市东白湖七夕节。在东白山一带,不仅流传着有关七仙女的种种传说,还存留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景物,如仙姑殿、仙姑浴盆、云锦杜鹃等,并且形成了每年七夕节来东白山顶赶庙会、观日出的古老风俗。久而久之,形成了东白山七夕传统节日庙会。每年七月初六,许多人会登山祭拜仙女,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08

中秋节

1、杭州中华中秋文化节。杭州有得天独厚的与月亮相连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譬如西湖赏月,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满陇赏桂,钱江观潮,还有拱宸望月,西溪蒹葭泛月,富阳春江花月,千岛湖乘船追月等。中秋节杭州赏月文化风俗历史悠远,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保存着较为完好的传统文化因素,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馈赠亲友、观潮等形式。传统节日风俗与湖光山色、人文景观相益彰,在海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

2、温州中秋游河船。温州地区中秋节习俗丰富,家家户户做月饼,“八月八,月饼馅芝麻”。这句童谣,就说明温州人对做月饼的讲究。温州中秋家宴一般都是在中午吃的,老鸭、芋头、粉干是少不了的食物。中秋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

温州中秋的重头戏在游河船。在中秋之夜,塘河两岸的小伙子们喜欢出门划船,船里摆着赏月的果品,大家躺在舱内拉琴唱歌,一路随波而去,体验“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觉。

3、开化苏庄舞草龙(草龙会)。相传元末中秋,朱元璋带兵途经开化县苏庄镇富户村时,村民为迎接他,制作出四条草龙,举行龙舞竞赛,精彩的表演看得将士们眼花缭乱,拍手叫绝。朱元璋也诗兴大发,吟出赞诗一首:“岁到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赛火龙。”

苏庄镇各村,每年中秋节前,家家户户以新收割的稻草为材料,自扎草龙,晚上各自以火把点香火,参加舞龙活动,以庆贺当年收成,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能工巧匠们又构思制作出宝扇、滚地绣球、桂花树”等造型,扎制出飞马、仙鹤、蝴蝶、鱼虾等道具,相伴草龙起舞,舞龙活动遍及荒野、村道、田间,辅以架龙、焚香燃烛、礼炮等,给开化的中秋夜带来一番动人风情。

4、衢州中秋月饼文化。在衢州,关于中秋的习俗不少,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衢江区杜泽镇的桂花月饼很有特色。杜泽桂花月饼其形似馒头,内空心,有桂花撒于其内,散发出很浓的桂花香味,因而得名桂花月饼。口感松脆,甜而不腻。衢州中华老字号“邵永丰”现场制作的麻饼,常常要排队等候。“邵永丰”引以为豪的,就是衢州老市民口里一句“老味道没有变”。

江山市民间制作的月饼,最大的大如箩盖,沾满芝麻,并绘有嫦娥奔月、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等红绿图案。在常山,中秋风俗中还包括在堂前厅摆“赏月桌”,全家泡茶吃饼欢聚一堂;有的还蒸糯米团和糯米粽吃,寓意全家粘成一团,齐心协力。

5、台州中秋节习俗。台州过中秋,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回丈母娘家(俗称送老丈人),一般选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儿携同丈夫和子女,带着月饼、猪蹄等回到娘家,娘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饭菜招待女儿女婿。因此,中秋节也可视为“台州女儿节”。临海旧时有在八月十六吃“糕糯”的习俗。

6、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渔棉会。咸祥“八月半渔棉会”,是咸祥百姓为庆祝鱼虾满仓,棉花丰收,感念唐浙东观察史裴肃平乱佑民、杨懿县令围涂筑塘之功而举办的盛会。

渔棉会踩街巡游场面蔚然壮观,纱船、抬阁、鱼船、花轿船、亭阁船、虎头官船、龙船、凤船、双龙船、龙凤亭阁船等各种各样彩船,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每支巡游队伍后面都有农民乐队,二胡、笛子、月琴,铜锣等,吹打出地方民乐;舞龙、舞狮、秧歌、走秀等表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7、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抢猪节。大漈抢猪节一般在每年的秋收时节选出黄道吉日为节期。整个抢猪节要持续七天。“抢猪节”是畲民为庆丰收而举行的民间赛事,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当庙里的“号令猪”发出第一声叫声,全村人抬起猪直奔马仙宫。先抬到宫门的猪称为“首猪”,之后由各村推选出的老人评出最大和最小的猪,分别称为为“驮”猪、“昌”猪。

待“首”“驮”“昌”三猪确定之后,举行游行庆祝活动。游行结束后,吹唱班一路吹吹打打,把三猪送回主人家中,主人家请三亲六眷吃“杀猪福”。

09

重阳节

1、永康方岩庙会。方岩庙会,为永康及周边民众前往方岩山朝拜北宋清官胡则,并在方岩山上展演和沿途巡演的娱神活动。

庙会活动以“迎案”为核心,即上方岩山拜胡公,一般由胡公神座、罗汉班、歌舞队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包括布阵、叠罗汉、武术表演,以及十八狐狸、十八蝴蝶、十八鲤鱼、蚌壳舞、打莲花等极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文艺表演。方岩庙会荟萃永康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武术,展示民间手工技艺,内容丰富多彩,时间持续50余天,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和民俗代表性。

2、平湖市迎大蜡烛。平湖市鱼圻塘重阳日迎大蜡烛活动,发端于当地百姓对南宋抗金名将刘錡的尊崇。每根大蜡烛均重达数千斤,可以点燃一整年,烛光不灭,以象征生生不息。从农历八月的请烛、九月初四的迎烛、初五至初七对蜡烛的绘画题词、到初八至初十举行点烛、祭拜和演戏。其中的“大将军”、“大蜡烛”、“大戏台”、“大锣鼓”并称“四大”。整个活动保持旧俗原貌,其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

3、磐安炼火。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先民对火的崇拜,是狩猎时代篝火狂欢的节日遗留。在后世流变过程中又带上巫术色彩,用来驱赶妖魔鬼怪,祛瘟去邪,避祸消灾。

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活动有一定的戒规、仪式、程序,夜间在广场上举行。届时需要大量的木炭、干柴,在广场上分别堆成若干堆,燃成熊熊大火。炼火者赤膊、光脚,按规制在炭火上穿越踏舞。火坛外民众激昂喝彩,共祈福瑞。近年来,当地民众尝试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钻火箍、在火堆中滚叉、武术等表演与阵图,使整个活动更具地方特色和古老的艺术氛围。

4、富阳市渌渚周雄孝子祭。周雄是南宋著名大孝子,其故里位于渌渚镇周家庄。渌渚周雄孝子祭,以传统的祭祀仪式弘扬古已有之的孝道文化。祭祀仪式规程,先是奏乐、上香、献三牲供品、五谷稻穗,再是恭读祭文、放铳。巡游活动,各路文艺会班一路展演,响锣开道,舞狮队、禅灯队、锣鼓队、竹马队、呼叉队、十番队相继开拔,为村民们献上了民间艺术的精彩表演。

10

除夕

1、除夕。一个属于团圆的日子。“大人想种田,小孩想过年”,每到腊月二十五,家里的大人都会开始忙成一团,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倒贴大红的“福”字,夯年糕,寓意年年高,做团圆饭,一家人团团圆圆……

2、绍兴祝福。绍兴祝福,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祝福”,也叫做“请大菩萨”。祝福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一个系统。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就可以称之为“祝福期”,家家户户都要在家中举行祭典,包括掸尘、置办福礼和年货,送灶神(回天庭述职)、请大菩萨、请羹饭、吃散福酒等,祈福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3、金华除夕抢宝。金华婺城区除夕夜有重要的一项任务——“抢宝”,也就是家里的晚辈要抢着迎家里年纪最大的长辈来自家吃年夜饭,哪个晚辈最先抢到老人就代表着最有福份。

如今,传统的年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改变,从过年穿新衣,孩子们讨红包,全家人吃好年夜饭守在电视机旁看央视“春晚”,发展到浙江乡村村村文化礼堂办“村晚”,成为老百姓欢度春节的“新年俗”!使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村里举办的各色春节活动,将传统年俗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农民兄弟的民间文化表演,还进行了网上直播,让身在他乡的村民也能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故乡的年味。

在青田、义乌等地,还办起了“国际村晚”,来自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们欢聚一堂,让世界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新春问候。

非遗老王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px/7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