鍝鐪嬬櫧鐧滈鐨勫尰闄㈠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提要:清末是中国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使中华文化经受挑战,同时也使武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她就是在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成功崛起的。武术文化也随之发生变革,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全民化、惠民化。武术从崇尚暴力的伤害性技击,向强健体魄的无伤害技击转变。
武术要普及民众,全民都能强健体魄,国家才能兴旺。这就是现代武术的任务与尚武精神。
虽然现在武术的现象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武术不可能回到以暴力伤害他人的搏击中去。对于人民大众而言,需要强健体魄的武术,是能健身、能护身,符合社会公德的武术。
有人对当今的太极拳表示怀疑,但只要太极拳的文化在,太极拳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武是什么?传统武术又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武是就是打,甚至有人说:武术就是杀人术。这就退回到远古时代去了。
历史学家认为商朝是杀人最多的朝代,甲骨文中有许多“获羌”“伐羌”“俎羌”“卯羌”的记载,商人的武是抓获羌人后,可以把俘虏的头割掉,或把他们放在案板上剁,或劈成两半。商人的武是蛮荒时代的野蛮。到了西周实施仁政,这种野蛮杀俘的现象就逐渐少了,到了现代社会,虐俘是不文明不人道的。这说明武术从野蛮时代逐步进入现代文明时代的过程中,武术的观念与文化也会随之变化。
在封建皇权统治下,武术是私利的,主要是为个人或家族服务的,看家护院、行走江湖,或为皇权、或为某个集团,其武术都是伤害性的,都是为了杀伤对手,保护自己。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稳定,统治者都对武术采取禁的态度,这种传统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华武术的剧变是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是中国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使中华文化经受挑战,同时也使武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近代武术与明清时代的武术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她就是在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成功崛起的。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艰苦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诞生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文明,就是由于人类面对某种困难的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他进而指出,“母体文明主要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挑战,子体文明则主要起源于人为环境的挑战,它一般发生在母体文明的衰落时期。”“社会上的少数人富有创造力,能够成功地进行应战”。
鸦片战争后,西方以物质的优势挑战了中华农耕文明。面对文明的挑战,尤其是文化的挑战,社会知识精英们倍感痛苦,他们以文化自觉应对文化挑战。曾国藩以中兴古文的方式竭力保存国粹,保御中国文化,随后有严复、林妤、章炳麟等人的追随,他们努力保护和中兴传统文化。杨露禅、武禹襄等是在武术方面保护传统文化。杨露禅的拳和王宗岳的拳论及时出现在北京,京城的士大夫与知识精英们为之精神振奋,他们敏感地感觉到杨露禅的拳艺与中华文化相吻合,从拳的阴阳、虚实、刚柔、形及势的变幻中看到了《易》,看到了儒、释、医、兵等文化的影响,甚至与书法等艺术的理念也都相通,于是他们赞誉杨露禅的拳为“太极拳”,并用传统文化的理念进一步来诠释,并提升到性命之学,进而在理论上完善太极拳。也有一些文化人用民俗宗教信仰、用神仙来包装太极拳,把太极拳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项重要的载体而寄予厚望。李亦畲手书武禹襄的三本太极拳理论著作(俗称“老三本”),以及杨家“太极拳三十二目”等老谱,就是这一时期武术文化的经典。
清末社会是中国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不断地碰撞,在民初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又称“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也表现在文、武上,文是白话文的兴起,武是太极拳的普及。文化从贵族化、小众化向全民大众化转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