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http://m.39.net/news/a_5738976.html
武术对杂技、舞蹈和戏曲、曲艺等动的艺术有着亲缘和互相滋养的关系;对书法、绘画等静的艺术,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武术与杂技 杂技是一种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与武术同时出现,其基本形态很接近武术,是直接反映人体各种技能的艺术。许多超绝的武技,可直接纳入杂技节目;渊源古老的杂技艺术,也直接影响中国武术的发展,使追求特技性表演成为中国武术重要的特征之一。
狩猎、战争是武技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杂技的重要源头。“弹弓”是早于“弓驽”的古代射猎器,它是最早的武技;同时也很快演化成观赏的杂技艺术。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张芬曾为韦南康行军……以新涂泥壁,弹子打‘天下太平’字”。高超准确的射技,在这里已经成为带有娱乐性质的杂技艺术。早在宋代的瓦子诸艺中,作为杂技节目的“射弩”,就是由射箭武技演变而成。拉硬弓素来是武场考核的重要科目,历代武将力士,都是以能拉硬弓为荣而较技演武厅堂。作为杂技节目,它不单纯是“力”的表演,并已成为单独的“拉弓”节目。
石器时代就出现的“流星索”,最早本是投掷的猎具,杂技和武术几乎同时将它改造为武器和道具。“流星锤”是一种重要的软兵器,“绳镖”则是它的演化;杂技则把其提炼为“水流星”“火流星”等难度大、形象美的技巧。《列子·说符篇》载:“宋有兰子,以技干之君,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红并趋并驰,弄七剑选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可见其技巧相当之高。
古代武术和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杂技艺术中也有许多武艺高超的人物,不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起了有益作用;有的还成为反抗封建官府、领导被压迫者起义的领袖人物。如参加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的著名女将领红娘子,就是位武艺高强的走绳杂技艺人。白莲教的起义领袖王聪儿、义和团运动中的杰出女将翠云娘皆为深通武术的杂技艺人。至于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自然也为杂技所运用。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术与杂技共通的训练原则。中国武术的硬功和柔术常常被杂技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目,至今活跃在舞台上。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杂技与武术分别属于表演艺术与体育项目,但在出国表演时常常是杂技和武术同台献技。
武术与舞蹈 中国舞蹈自创始之初就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海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刑天被帝砍了头,却不屈服,“乃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手执盾牌与大斧的武舞在中国封建时代经久流传,刑天可为始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位无头勇士实际上被视为武术与舞蹈的创始者之一。《吕氏春秋》载:“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民气郁阏,故作舞以宣导之。”《稗史汇编》曰:“舞自阴康氏始也。”史学家们则将其视为武术套路、养生导引术、舞蹈的共同源头。
先秦古籍中常常可见“武”“舞”二字互相通假的情况。鸿门宴项庄舞剑,到后世许多文人都借舞戟、舞剑抒泄情怀和志趣。剑与戟这两种武器,实际上变成了舞具。被舞蹈史学家奉为激情的自由舞蹈家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多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剑舞:“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三杯拂剑舞秋月,偶然高咏涕泗涟。”他在诗中还记述了自己剑舞给观者的深切感染:“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以剑舞抒怀励志的故事。如有名的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舞剑;晋代祖逖“中夜闻荒起舞”长剑及“梦里挑灯看剑”“醉中挥剑展魄”等。
广泛流行于农村的民间舞蹈的兴衰更与武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许多民间舞蹈的技巧都是在拳房中练就的。如山东的“鼓子秧歌”,很多地区都是文武并重,以武术基本功为艺术基础。有名的“胶州秧歌”就分两大派:南派偏武,被称为武花鼓,吸收武术动作,自不待言;北派偏文,被称为文花鼓,同样有许多武术动作。鲁西的“柳林秧歌”更是有名的武花鼓,角色行当皆是以梁山泊好汉命名。伞头是柴进、花荣,头锣为孙二娘、顾大嫂,和尚是鲁智深、武松,憨公子是燕青……这些武艺高强的梁山英雄,自然要有些武术表演。曹县的“花伞秧歌”多有武术的扑、蹲、抡、夺、背、窜、滚翻技巧,女子都做飞脚、虎跳、抢背动作。当地好武,许多演员也是武术运动员。河北省的“拉花”“舞扇”也有许多与武术结合的表演,其中有一种就叫“武术扇”。两湖流传千年的巫舞,也与武术某些拳派一样,以阴阳八卦、五行九宫来记其舞步,他们之间的因果尚待研究,但其血缘互渗关系却一目了然。建国以后舞蹈虽已成为独立的剧场艺术,但著名的舞剧作品《小刀会》《雷锋塔》都从武术中吸取了大量素材,《秦岭游击队》甚至完全运用了拳术的动作来造型抒情。
武术与戏曲艺术 以“唱、做、念、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也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武打艺术。为反映人生的冲突、矛盾和战争,在戏剧舞台上表演武打,自古希腊戏剧到现代舞剧,均不可避免。但是像中国戏曲那样有着如此花样繁多的战器舞和令人陶醉的武打技巧,则无不得益于武术。
武术对戏曲的影响,不只是为戏曲武功提供了技术,而且影响了戏曲的内容和观众的喜尚,这是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影响。单就武打技术来说,戏曲武打艺术的成熟、发展,几乎与武术的繁荣成长同步。
宋代都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综合性群众游艺场——瓦子勾栏出现,为各种民间表演艺术的相互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诸军百戏中,有许多属军事操练性的文艺节目,自然吸收了更多的武术技术。如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所载“扑旗子”“蛮牌”“抹跄变阵子”这三个节目,实际上都是大型战舞节目。“扑旗子”实际就是耍大旗,至今在戏曲武打中仍被运用。“蛮牌”中近百名矫健军士,身着紧身花衣,手执雉尾、蛮牌、木刀、剑、戟等武器,摆列出各种阵式,尔后对打。“抹跄变阵子”则是在变换队形阵势中进行武打表演。这种近百人声势浩大的刀枪对打,为后世戏曲表现宏大战争场面的大开打,提供了深厚的艺术滋养。
现存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有一场五鸡山强人斗棒的戏,虽有诙谐取笑成分,实际上也真有一场斗棒。棒技就是武术的棍术。
元杂剧的演员,文武行当尚不明确分别;但是从陶宗仪《辍耕录》关于金元时代三位有名的杂剧艺人魏、武、刘的记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员已有了文、武的侧重:“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至今乐人皆宗之。”
专职的武戏演员的出现,还是在明代安徽的戏班之中。明人张岱在他的随笔集《陶庵梦忆》中,记叙了明末一次搬演“目莲戏”的生动过程。那次连演三日三夜的武戏,“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穿插演出“度索、舞絙、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跳圈、窜剑、窜火”等武术杂技。其武功技巧的进步是与元明武术的发展相一致的。
宋元明代是我国武术发扬光大的时代,特别是明代,由于海上倭寇和塞北异族的侵凌,民间与官军中都提倡武术,明代有的戏班中在表现战斗场面时,还用真刀真枪。
明、清以来,随着都会经济的发达,兴起了专门以武装护卫行旅和财货的镖行。镖行成了武林豪杰栖身谋生和显亲扬名的一个重要场所。镖行同时又是武术学校,各拳派的镖师都在这里演练武艺或传技授徒,这些徒弟中就有京剧武行的演员。被誉为大侠的王五,作过戊戌变法主将谭嗣同的武师,也曾与程长庚领导的“三侠客”之一、以演武戏领衔的夏奎章磋磨过武艺。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镖行没落了,风云一时的镖师们或改行退隐,或到庙会上打拳卖艺;也有不少人栖身梨园,为京剧演员练功、说把子。少数能登台表演者,则可以在锣鼓声中,重温当年闯荡江湖的英雄梦。
镖师们进入戏曲界,大大促进了武行艺术的发展,不少人还成了著名演员。民国初年以真刀真枪上台开打,曾经在上海红极一时的何月山等人,就是武林出身。被誉为“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在京剧事业上有承先启后之功的谭鑫培(~),早年就曾在丰润县一家姓史的人家当过看家护院的镖师。他的刀法练得极精,在演《翠屏山》中的拚命三郎石秀时,过去艺人只走个四门刀摆摆样子,他却真凿实砍地练了一套少林六合门的六合刀法,深受观众称赏,因此被称为“单刀小叫天”。
京剧武打艺术开始是力求逼真和勇猛,以后才进而发展到武戏文唱,运用武打艺术细致入微地表现各种类型的人物。京剧北派武生的创始人俞菊笙(又名润心,~)的武功直接得力于武术。他演《挑滑车》就把大枪改为大铲头枪,那杆枪特别沉重,每次只要把那杆大铲头枪往戏园二门外一戳,观众就知俞的《挑滑车》要上戏,立刻满座。
作为京剧北派武生继往开来的大家杨小楼,学过八卦掌,也练过通臂拳和六合门的武术,他把这些功夫都不露痕迹地吸收到他的舞姿身段中。以唱功和做工见长名垂艺史的梅兰芳和程砚秋,也都终生精研中华武术,梅拜过高姓武师为师,习形意和太极,他的虞姬舞剑就直接取材于武术的形意拳和太极剑。程砚秋先生自幼习武,曾从高紫云习杨式太极,拜江湖武师醉鬼张三学黑门炮锤,从张斌如练太极五行锤。他甚至受聘于日内瓦世界学校,作武术教师,教外国学生习太极拳。成为我国在海外传授太极拳术的第一代武师。更重要的是程氏将武术技巧和功夫运用到他的戏曲舞蹈中。在戏曲舞台上以善于表演武林豪杰而享盛名60年之久的盖叫天,青年时曾向南直隶名镖师刘四爷学习六合刀、三节棍等武术真功夫,成名之后也曾多次向沦落江湖的打拳卖艺的武师求艺。他始终把武术功底作为武打艺术的基础。
北方的地方戏曲,梆子、秦腔、蒲剧中都极重武打艺术,而最典型的是四川的川剧和广东的粤剧。
《成都通览》卷三谈到晚清川剧舞台上常常出现一些“凶戏”,“真兵器”就是其中的一种,故川剧过去有“三分唱,七分打”之说,至今川剧的武打艺术仍独具一格,火爆热烈。
名盛百年的粤剧南派武技,清末民初一直保持着开台演戏前真刀真枪对打一场的传统,名曰“打真军”。南派武技直接来源于少林拳术,关于少林弟子隐身粤剧红船,传播少林武艺,促成了戏曲南派武打艺术形成的故事,至今在广东和南洋流传。郭沫若曾赋诗吟咏此事:“昔有名伶傩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至今革命唱传统,少林武艺传红船。”粤戏红船上的木人桩功,更是传统武功中的梅花桩、七星桩等功夫的发展和妙用。
许多今天以唱功为主的地方戏,当年都曾有过丰富多彩的武打。如形成于明代中叶、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梆子戏,当年许多武打戏也都是用真刀真枪对阵,并有专门的名称,如“大刀破矛”“狮子滚绣球”(二人执单刀,一人空手),“二龙戏珠”(二枪、一单刀对打)等等。清朝嘉庆时秦腔旦角演员张德林不但“歌喉清婉,舞袖玲珑”,在演出《卖艺》一剧时更是:“刀杖俱精,而流星双锤,如雪舞花飞,盘旋上下,嫣红一点,隐现于珠光腾掷之中,可谓神乎其技。”(见《听春新咏》)
年法国巴黎艺术节上,中国贵州安顺地区地戏的演出引起了“艺术之都”巴黎的惊叹。地戏不仅以它的粗犷之美引起世界学者探赜索隐的兴趣,也以真武打火爆的古朴特色吸引了世人。地戏中的“抛枪”“梭枪”“杀转枪”“耍刀”“飞刀”“理三刀”“围城刀”等刀枪技艺,“打黄金棍”“打背板”等棍棒技艺,“空拳对”“扭脖劲”“鸡打架”“左右栽花”等徒手技艺,都含有大量武术的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戏曲与武术,虽分属艺术与体育,但深受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常常是武戏。如多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剧目《三岔口》《雁荡山》《水漫金山》等超绝的武打艺术,被世人视为中国独特的武术与杂技节目。
来源:学习强国、《中国武术百科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