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品格缺失

抚摸武术的发展史,那是怎样的蜿蜒曲折,怎样的悸动和感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历史的主体,我们在目击、在幻想、在追忆、在言说、在感激和痛苦,所有的情感都化为一双双殷切的目光和一行行辛辣批判的文字。特别是当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现代武术的发展似乎与当代人的发展越来越不和谐。人们在留恋过去、指责现在的同时,难免会想,武术在当今社会和时代中到底缺少什么?

“在当今现代化的全球浪潮中,整个世界体育的发展呈现出西方体育笼罩的时代,在全社会追求西方文明、信息文明,不断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中国武术也在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今天,“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商标,武术文化中“感悟、修身、自娱”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被逐渐舍弃,带之而来的是“锦标和利益”欲望的明显强。我们原本内容、形式、内涵和精神均具备多样化的中国武术,正被单一化的西方体育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武术所掩埋和替代。然而,中国武术在当代发展呈现的这种缺失的现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现代社会的建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等都进行了深刻变革,中国武术自身形式、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价值体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价值功能的实现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决定着武术自身命运和价值实现的定位。或许大可以“宽慰”的理解这种缺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尚武的内涵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种民族气节的延续,无论社会如何的发展,这种情结理应是亘古不变的!中国武术以“武”正名,在于“武”之内涵,“武”之特质,“武”之气度,这些内在性的本质是不容缺失的!然而,在当代,中国武术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缺失的原因是不能忽视的,而且应该深刻的去认识它们,这对于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才是当务之急。

一、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缺少宽容的态度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上,宽容成为一种美德,它成为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了宽容,也许就没有今天多种体育文化同台竞技的奥运会。的确,我们需要真正的宽容。在这里,之所以强调“真正的”宽容,原因是因为当宽容变成一种荣耀时,人们往往会扭曲它的内涵,如:虚假的宽容等等类似的界定。就像两种绝不能互相包容的东西,好比冰与火不可并存一样,那肯定是很糟糕的事情。宽容是一个严肃的概念,它不应成为一种潮流,不应成为一种策略。

在当今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宽容”也已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救命稻草”,被我们抓在手中紧紧不放。于是乎,就有了竞技武术的出现与发展。在一片宽容声中我们忘记了“竞技”与“武术”之间的不宽容性。在现代武术发展中我们看到的宽容与真正的宽容很少有相同之处。它更多的被用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一种策略,实际上它更多的是被屈辱地利用了。真正的宽容绝不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恩赐,也不是苟且,它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事实上,再也没有比坦率的批评和认真的争论更能表现出宽容的精神了。中国武术发展中过多虚假的宽容会使中国武术和竞技体育都收敛起自己的声音,这种貌合神离的行为能算得上是宽容吗?那必然是在双方都不能宽容的地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可以不受遏制地生长,以至于泛滥,这就是虚假的宽容所造成的恶果。当丑恶的东西冲破宽容的外衣时,竞技与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将被毁掉。当一种优秀的文化不堪忍受倒下时,对于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是损失。海明威在他的一篇卷首的引诗中写道:“要问丧钟为谁鸣?为人亦是为你击。”这具有多么深刻的悲悼意味。郑也夫先生曾在《走出囚徒困境》中道:“把智育归为体育,把智力竞赛归为竞技体育,是滑稽的。它暴露出这些制定者文化上的愚昧无知以及对智力活动的轻视。我们决不轻视体育和运动家,也丝毫不以为一位棋道大师比一位运动家高出一头。我们只想说智育根本就不是体育,它应该享有自己独立的领地,这样更有利于它的发展。”

实际上,中国武术似乎也在经历同样的困境。按郑也夫先生的观点与语言逻辑,同样可以这样说:“我们决不轻视竞技体育,也丝毫不以为中国武术比竞技体育高出一头。”众所周知,真正的大家总是寂寞的,因而,有“高处不胜寒”之说。“其实,就其创造程序的核心部分而言,无论是创造者的精神活动、心理处境,还是创造物的个体性、独特性,都是极其孤立的。孤立,是创造者和创造物的首要生存原则,也可称为‘唯一性原则’”。这也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的时代中国武术会如此枝繁叶茂。因此,应该接受这样的观点:武术根本就不应是竞技体育。它应该享有自己独立的一片天空,这样更有利于它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缺少自省的精神

中国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民族属性凸显的体育运动,这是不容置疑的。早在五千年前的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国武术开始形成并发展至今,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形成了以套路、散手及功法练习作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沿袭方式,以提高实战技击和功力为主体价值,倡导体用兼备的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国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里主要依附于军事活动的主导形式和依托民间习武群体的主要形式。这就形成了中国武术大力服务军事和广泛流行于民间的特点。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冷兵器在军事上明显消退,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中国武术也开始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价值定位、体系结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使我们变得迷茫、困惑和无措。

自省精神是一切事物发展永不枯竭的源头之一,当我们在探讨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中也应该吸收、借鉴和包含这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回顾历史,任何一个拳种的创立都在宣称是在其它拳种的基础上发挥光大的。在这种祖传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倾向中养成了自信太多、自责太少;谴责他人太多、追究自己太少的个性。当代中国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在不断的失去这种自省精神。在今天,当我们尚未能够真正地继承中国武术渊博的文化和深邃的技术,挖掘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练养结合等诸多精华时,却开始自以为是的忽略了一切,转而大张旗鼓的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那套模式与经验兴起了现代竞技武术。我们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在现实世界中,而并不是在理想世界中,现代的武术套路运动正在远离原汁原味,或者说是“原生态”的中国武术,它变得只是在一味的注重“高、难、美、新”的外在表现,背离了中国武术的发展规律。这些导致了当代武术套路的症状百出:我们认为“高”的动作达不到体操动作的高飘轻盈,我们认为的“难”的动作远不及体操动作的眼花缭乱,我们认为“美”动作也逊色于舞蹈动作高贵优雅……。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经历了对他族文化的好奇和模仿之后”,恍然变得正在“丢弃自己本身的优良血统”,正在忽略甚至是丢弃中国武术的根本,这无疑是斩断对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认可和敬仰。长此以往,我们丢弃的将不仅仅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也将会把民族高尚的气节流失。因而,自省的精神不可或缺,也不容或缺。

三、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缺少固守的品质

在武术学界,关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是与非的论证从未间断,在没完没了的争论中,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似乎是缺少真正的固守品质。之所以一再使用“真正的”三个字,是因为任何事物中似是而非的东西总是太多了。真正的固守品质是对传统武术坚定的、执着的守候精神,这种精神也许看上去很陈旧,但是通过这种执着,才能令人可以感受到那种灵魂深处的悸动,可以体会那种连带着武术文化血肉的思想。它不是肤浅的倾向,也不是简单的执拗,更不是盲目的偏激,它能从哲学的高度给我们予人性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从正面和反面提供出对中国武术的发展真正有益的东西。

真正的固守者因其对武术极其纯洁的态度而变得可爱,他们那质朴的精神,以及他们对武术独有的、深邃的见解赢得了武术界的尊重。任何的投机心理与这种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些固守者对中国武术近似神明的信仰,所以他们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充满矛盾,疑虑重重;他们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唯恐在武术发展中犯下一点错误。可以说,对中国武术的真诚就是他们的生命,任何对中国武术的误解他们都会尽快地,彻底地予以纠正。对武术怀有固守品质的人并不妨碍同时又是一个武术家,他们同样具有优秀武术家的素质。如果说他们与其它人不同的,也许是渗透在血液中的某种元素,就是这种元素使他们在对待中国武术发展的态度上选择了完全与众不同的角度。这种难以扭转、非常韧性的根,深深地扎在其生命的底层,把他们和中国武术牢牢地连在一起,使他们变得坚强顽固。

在分析一个真正的固守者可能具有的特质的同时,我们倍感当前的中国武术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而当今中国武术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正如代显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所说:“个体接受某种道德标准,但又没有坚持它。愧疚体验源于对道德准则的莫种矛盾心理,他内心的莫种力量试图冲破道德的约束,而且有片刻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力量因受刺激震动而增加,它压制着内心深处的冲动,并使个体由此感到内心的痛苦。也就是说,愧疚体验与‘矛盾情结相联系:后来者一方面要冲破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又要为这种冲撞感到内疚。”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受中、西方体育文化影响的竞技武术势必产生一些“矛盾情结”,如“边际人格”的现象。它一方面享受着双重文化的那些优点得到先辈“矛盾情结”所得不到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被两种极化的价值所撕碎,感受到先辈难有的痛苦。这造成了武术界的极大欠缺,甚至不幸。犹如失去了车之一轮,鸟之一翼,急速飞奔,碧空翱翔的情形将由此不再。中国武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对固守这一品质的执着,将会变得麻木而趋于平庸;如果没有固守者的激烈交锋,也将少一些大家风范。

四、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缺少稳定的情感

在当今武术的比赛场上,每一次跳跃、每一次翻转、每一个创新难度动作都会收到最热烈的掌声。在如此激烈、如此昂扬的气氛中总觉得似乎缺了些东西。面对如此多的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创新动作,观众和运动员产生了审美疲劳,他们的冲动、激昂和愤怒,变得越来越难以持久。昨天还是大家争相效仿的新动作,今天就变成无人问津的剩饭。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套路中出现旋子动作,在当时这绝对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动作,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出现了旋子转体°下叉,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旋子转体°,如今运动员完成旋子转体°接下叉也并不鲜见。昨天还是金牌光芒笼罩的袤杰,今天就变成末路英雄。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竞技武术面前,刺激人们发生议论、表达好恶的方面太多。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国武术的过程中似乎缺少的恰恰是更为稳定的情感。

中国武术内涵深邃,它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培植,是华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回首中国武术所经历的每一次的发展,都是质与量的互变。可是现在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下,为了自己目的,任意地对武术进行大肆的修剪,似乎连一点武术的本质内涵都可以不予考虑,即,不在乎它是否是自然而然,也不在意它是否真的出自于发展武术的意愿,而是一味的追求它是否有助于在比赛中获得优胜。

由于一次次的轻率,中国武术这种本来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东西,变得像通货膨胀时的纸币一样,它无非是频频出现的某种躯体运动。这样就严重危害了中国武术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的和文化积淀的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长期以来,人们最重视的不是武术的外在形式,而是其内涵。而今所面临的麻烦同时也是遭遇的另一种偏颇:处于一个特异的年代,新的图像技术以一种连续不断的衍生方式,永无止境地繁殖着,图像泛滥造成图像贬值。在这个系统之中,一切进入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一个不断地替换、永无止境转挪的世界,一个主体性不断被怀疑和动摇的世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种观念的倾向越来越被作为一种艺术再生的可能前提而不断受到鼓励和重视。”不难想象,这种损害是多么巨大和多么可怕,简直是难以修复的。总有一天,历史会嘲笑这类轻浮。也许有一天,华夏民族的后代会以为武术与时下流行的街舞一般无异,这将必然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乃至文化史上的最大的讽刺。

五、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缺少真正的说教

一般来说,中国武术中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不受当代习武人的欢迎。不科学的练习方法,晦涩的语言,理所当然地受到排斥。所以,当今时髦的男男女女对中国武术的传统说教方式敬而不亲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传统武术及其说教方式的远去,该是长长吐一口气的时候了,偏偏此刻又惊讶地发现了当今中国武术说教方式的偏执与肤浅。有人把中国武术的严重萎缩

归咎于传统说教方式的不科学。难道,其致命伤真的是说教的方式造成的吗?如果真是如此,现在武术的训练方法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或者说更科学,按理说,中国武术至少可以放慢萎缩的步伐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不是造成武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唯一根源,从本质上说一定有着更为令人悲伤的原因。

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对于中国武术一知半解的人都是在忙于说教。全国各地各种规模和各种形式的武术学校、武术馆校举不胜举,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圆孔兄的幽默和荒诞。当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真的缺少武术的说教家。当历史需要我们站在武术文化的立场上,需要我们伸出食指,直呼其名的时候,你还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让对方“习之弥深,仰之弥高”的魅力吗?我们怀念远去的说教方式,他们的激烈真切的声音与整个生命结为一体,掰也掰不开。那是用心血和灵魂结织和灌溉的,是诗中之诗。他们在说人类亘古而然的东西。在排除了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诱惑,真正的说教者显现出那样的坦荡无私和勇于献身。他们对于中国武术的热爱和发展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shushentong.com/wsyg/5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